諾德豪斯的政策主張:碳稅和綠色GDP核算
諾德豪斯建議,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最高效方式是建立全球碳稅機制。環境污染具有較強的負外部性,一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進大氣層,引發全球變暖,最終造成他國受損。環境污染的總成本并不完全由污染者自身承擔,從而導致污染高于均衡水平,社會福利減少。政府需要通過征收庇古稅來糾正負外部性,使用碳稅或
碳交易等政策干預抑制溫室氣體排放。諾德豪斯的量化模型為計算最優的碳稅安排提供了條件。
考慮到外部性問題,諾德豪斯和托賓提出了“凈經濟福利指標”(net economic welfare),主張把城市中的污染、國防開支和交通堵塞等經濟行為產生的社會成本從GDP中扣除;同時加入以往通常被忽略的經濟活動,例如家政服務、社會義工等,奠定了“綠色GDP”核算的理論基礎。
3、機會主義周期理論:政黨政治對經濟周期的影響
諾德豪斯是一位研究興趣廣泛且高產高質的經濟學家,除了上述環境經濟學方面的卓越貢獻以外,他在宏觀經濟學領域也有突出表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75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周期》,被引次數高達4786。諾德豪斯在該文中提出了“機會主義周期理論”,認為政黨政治會對經濟周期產生顯著影響。
在以往的經濟周期理論當中,政府通常扮演超然無私的社
會計劃者的角色,其主要職責是進行逆周期調控以平抑經濟波動。但是事實上組成政府的政黨和官員都是理性自利的經濟個體,其機會主義行為是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來源之一。對于執政黨和在任官員來說,最重要的是下屆連任。而選民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根據通脹和失業等經濟表現選擇是否支持,二是較為短視,近期的經濟表現對其投票決策影響更大。因此執政黨和在任官員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在選舉之前通過財政擴張等方式刺激經濟來吸引選票,在選舉之后再進行政策緊縮彌補赤字抑制通脹。定期選舉和政黨操縱導致經濟出現周期性的擴張和收縮,從而使經濟呈現出顯著的政治周期。
三、對中國發展的啟示
羅默提出的經濟增長動力源(4.140, -0.18, -4.17%)于知識技術的生產,諾德豪斯提出的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對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有諸多啟示。
1、加強科技研發和教育投入,降低高科技企業的增值稅稅率,探索人力資本和知識密集型行業人員工資的增值稅抵扣,落實并繼續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的措施,提高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近年來我國科研投入增速較快,研發支出/GDP達到2.1%,但與美國的2.7%仍有差距,更低于韓國和日本,總投入為美國的1/2,每百萬人口擁有的研發人員僅為美國的1/4。在研發支出構成中,我國側重應用研究,基礎研究與美國比低11.8個百分點。因此,第一,繼續加大研發和教育投入,調整支出結構,向基礎科研傾斜,提高經費使用效率。第二,降低高科技研發企業的增值稅稅率。第三,針對人力資本和知識密集型企業難以取得足夠增值稅抵扣的情況,探索員工工資的增值稅抵扣。第四,目前研發支出加計扣除比例已經提高到75%,需全面落實并加大力度逐步提高至100%。
2、改革科技管理體制,賦予研究人員更大的自由度,預算管理上放寬薪酬發放的限制,國外經驗表明人員費是基礎科學研究經費支出的主要部分,賦予科研人員科研產權以激發積極性。強化多來源的成果評價機制,區分基礎科學研究與應用基礎科學研究的評價體系。基礎科學成果由學術共同體評價,聘請國際科研人員,主要考核其對學科發展的意義;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由第三方應用部門根據實際應用情況評價。加強基礎研發,降低政府機構研發的比重,提高高等院校研發經費的比重。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夯實基礎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投入,放開教育行業管制,改革教育理念,充分給予學術討論的自由,生產思想與人才。與美國比,我國學前教育較好,但高等教育嚴重滯后。
3、加強產權保護,穩定科研人員和企業家信心以利于長期投資。知識技術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產權保護的缺失將導致技術創新放緩,研發投入不足。要實現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除了支持高校等科研機構的基礎性研究以外,還要建立適當的產權保護制度,充分保障技術創新的未來收益,激勵科研人員和企業家積極投入應用性研究,實現長期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4、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間知識、科技的交流與合作。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開放經濟有利于知識的積累,從而促使經濟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也表明,開放的國家經濟發展速度顯著快于封閉的國家。
5、通過大幅降低關稅、減稅清費、放開行業管制、打破壟斷等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開放,引入外資和民間資本,促進市場競爭、知識外溢、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當程度上要歸功于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所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當前中國的生產效率相比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進一步開放帶來的競爭和技術引進將助力中國實現經濟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6、完善環境保護相關的制度安排與政策執行,適時開征碳排放稅,提高資源稅稅率、改革消費稅。習 近 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污染防治”被列入三大攻堅戰之中。為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加強環保,可以適時開征碳排放稅,作為地方稅,提高資源稅稅率,將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并提高消費稅稅率。
7、提高環保政策制定的專業性,避免一刀切式的懶政和惰政,尤其要避免對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誤傷。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存在代際和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經濟和環境之間存在復雜的動態交互作用,因此環保政策的制定需要科學的分析框架和專業的智力支持。制定環保政策時要考慮經濟個體的激勵約束,通過激勵相容達到最優效果。要通過完善而長期的制度安排抑制污染排放,而不是采取運動式的行政手段一刀切關停相關企業。
四、代表性文章
羅默主要的學術論文:
“Growth Cycles”, with George Evans and Seppo Honkapohj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98).
“Preferences, Promises, and the Politics of Entitlement” (Individu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hild Care, Education, Medical Care, and Long-Term Care in America, Victor R. Fuchs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New Goods, Old Theory, and the Welfare Costs of Trade Restriction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No. 43 (1994), pp. 5–38.
“Looting: The Economic Underworld of Bankruptcy for Profit” with George Akerlof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 William C. Brainard and George L. Perry (eds.), 1993, pp. 1–74).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with Luis Rivera-Batiz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CVI, May 1991, pp. 531–55).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90).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86).
“Cake Eating, Chattering and Jumps: Existence Results for Variational Problems” (Econometrica 54, July 1986, pp. 897–908).
諾德豪斯主要的學術論文:
“Resources as a Constraint on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64, No. 2, 1974.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April 1975.
“Economic Growth and Climate: The Case of Carbon Dioxid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77.
“How Fast Should We Graze the Global Comm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72, 2, May 1982.
“A Sketch of the Econom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91.
//s3.pfp.sina.net/ea/ad/12/12/ecdf128fbd74d1c7cf5f5e84365a09d6.jpg
“To Slow or Not to Slow: The Econom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Economic Journal, July 1991, vol. 101, pp. 920-937.
“Rolling the ‘DICE’: An Optimal Transition Path for Controlling Greenhouse Gases,”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vol. 15, 1993, pp. 27-50.
“A Regional Dynamic General-Equilibrium Model of Alternative Climate-Change Strategies,” with Zili Ya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6, No. 4, September 1996, pp. 741-765.
論文列表來源:
https://ideas.repec.org/e/pro45.html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illiamdnordhaus/cv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文:恒大研究院 任澤平 羅志恒 馬家進
實習生馬燕妮對此文有貢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