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還是按照慣性思維,每到五年規劃初期,就開始“大膽”謀劃上項目,把能耗控制目標拋在腦后。
中小城市如何在中長期的低碳發展目標和短期的GDP增長目標之間做好平衡?
23日,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等機構發布的《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20~2021)》(下稱《報告》)指出,我國中小城市實現脫碳發展面臨著重大挑戰。中小城市的經濟增長和碳達峰、
碳中和平衡難度大,吸引投資是未來中小城市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的瓶頸,這些城市還面臨著大城市高碳產業的轉移誘惑。
這與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在中部某省采訪時注意到的現象相印證,該省多個中小城市高碳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而進入“十四五”想大上、快上高碳項目的熱情不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年初曾表示,一些地方將碳達峰理解成了攀高峰,爭空間、摸高峰。而多位
專家表示,不少地方還是按照慣性思維,每到五年規劃初期,就開始“大膽”謀劃上項目,把能耗控制目標拋在腦后。
南開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循環經濟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軍鋒在報告中分析稱,我國幅員遼闊,數量眾多的中小城市之間資源稟賦差異極大。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廣大中小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但許多中小城市高碳產業所占比重比較大,往往會帶來較高的化石能源使用和
碳排放水平。因此,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低碳轉型是目前中小城市實現低碳發展的一大重要挑戰。
王軍鋒在調研中發現,在中小城市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示范項目的建設十分重要。但這些示范項目建設與實施存在成本和收益平衡的問題,項目巨大的投入成本與其前期運行帶來的微薄收益存在突出的運營矛盾。
王軍鋒認為,利用低碳技術引領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是中小城市低碳發展的關鍵手段,而在中小城市,大規模推廣應用低碳清潔技術的經濟條件并不具備。地方政府用于雙碳發展的財政資金相對于所需的巨大資金而言,仍然比較有限。如果沒有建立低碳清潔技術的創新、轉移和擴散的相關融資機制,可能會導致低碳清潔技術無法在中小城市中得以廣泛應用。
多位專家在調研中還發現,隨著大城市
碳減排壓力越來越大,將迫使許多企業逐步搬遷到中小城市。這些從發達城市搬遷來的產業,大部分屬于能源、原材料初級加工業等,其中有很多都是高碳排放量的產業。但在經濟增長的強烈需求下,很多中小城市樂于“承接”。
同時專家們介紹,在城市中,建筑能耗占了很大比重,而由于歷史發展的局限性,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低碳改造任務繁重。尤其是北方地區,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冬季采暖能源系統轉變成以
清潔能源為主的供熱方式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目前,降低污水處理各環節的能耗、逐步采用碳中和的處理工藝等來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也是中小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并且中小城市在“雙碳”技術人才引進方面也存在挑戰?,F有的城市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研究適宜于大城市低碳轉型場景,無法有效對接中小城市的發展實際,也無法指導中小城市低碳發展戰略。
對此王軍鋒等專家建議,要建立健全用能預算等管理制度,推動能源資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向交通發達的中小城市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鼓勵中小城市結合本地實際,選擇具有減碳潛力、可復制推廣的領域開展碳普惠建設,出臺實施方案,搭建碳普惠制度實施
平臺。部分中小城市天然氣、地熱、風能、水能、農村沼氣等清潔資源豐富,可因地制宜逐步推進生物質耦合供熱。增加中小城市
綠色碳匯。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牛鳳瑞表示,中小城市必須根據不同類型和特點采取差異化的發展戰略,根據城市特點推動城市特色發展,徹底改變資源型產業“一業獨大”的格局,增強資源型城市抵御風險的能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