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已完成“上半場”,交出了一份更加清晰的氣候協議草案。從7日起,大會進入部長級談判階段,力爭按計劃在11日達成最后協議。但是,各方在許多核心議題上的分歧仍然明顯,大會后半程如何發展引人關注。
首先,資金問題如何解決?發達國家曾經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氣候資金將在2020年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在巴黎談判中,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2020年后在此基礎上繼續提高支持力度,但發達國家不愿就具體金額作出承諾,還希望發展中國家也承擔出資義務。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第二,氣溫升幅目標應定為多少?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官方網站上提出,巴黎協議應把全球氣溫在本世紀末的升幅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不超過2攝氏度。但146個國家的減排計劃加在一起,氣溫升幅估計還是會達3攝氏度。
第三,各國減排如何核查?巴黎協議中很可能包含各國減排的量化目標,但如何核查各國是否完成其目標也是一個問題。發達國家主張建立單一體系,對所有國家的行動進行同樣的核查;而發展中國家則主張核查也要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第四,巴黎之后何時再聚首?雖然每年都有氣候變化大會,但特別重要的大會還是好幾年才有一次,在巴黎應該做五年規劃還是十年規劃,也還在討論之中。
第五,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該怎么辦?不論巴黎大會談成什么結果,氣候變化造成的有些損失已不可避免,比如海平面上升肯定會淹沒一些地方,受淹地區的人們要移民是個復雜和困難的問題。一些小島國要求有長期機制處理這個問題。
(原標題:巴黎大會后半程還有哪些“坎”)(據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