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碳標簽為何再難也要推?
“雙碳”目標下,各行各業都在探索減碳途徑。相比工業,農業
碳排放量的占比不算高,大眾對農業領域減碳的認識也不足。但隨著“雙碳”目標的逐步推進,農業本身還具有
碳匯功能,農業
碳減排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農產品碳標簽制度是農業減排的一條重要路徑,是農產品領域重要的碳信息披露工具。浙江省新型重點專業智庫——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低碳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懿祥在農產品碳標簽開發方面探索出不少成功
案例,陽光玫瑰葡萄的碳標簽也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完成的。
當時,南湖區生態環境部門想創新一些低碳舉措,考慮到朱屹峰在葡萄種植方面理念先進,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就主動牽線搭橋,促成了綠江合作社和王懿祥教授團隊的合作。王懿祥提出低碳葡萄賦能產業發展的想法并負責開發陽光玫瑰碳標簽。
“以農產品碳標識為依據,消費者可以知曉農產品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碳排放情況和固碳情況。很多發達國家披露碳信息的一項舉措,就是給商品貼上碳標簽。”王懿祥介紹,以低碳標志的農產品是發展的戰略機遇,以此能進一步深化發展集約化、高效的綠色農產品,構建起真正的低碳農業產業化運營模式。
同時,農產品碳標識也為農業部門
碳資產管理提供信用背書,為后續農業碳匯交易和
碳金融提供了基礎信息支撐。
以陽光玫瑰葡萄為例,王懿祥帶領團隊梳理了建園、農事管理、果穗套袋、采摘、包裝、運輸、廢棄物處理等過程,并對其中涉及的41個作業流程、72個原料投入及運輸等環節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進行建模核算,精準測算陽光玫瑰葡萄全生命周期內的“碳足跡”——每公斤葡萄會產生0.824千克二氧化碳,相當于日常家電大約一千瓦時電的碳排放量。
“具體來說,在施肥方面,從傳統的化肥改用有機肥,不僅減少了化肥用量、保護土壤,還提升了葡萄的口味;在灌溉方面,從以前的普灌到現在的滴灌或噴灌,實現灌溉尾水零排放,節約電費的同時減輕水環境污染;在包裝方面,以前的泡沫箱子易產生白色污染,現在改為塑料筐,可以重復利用,起到減碳作用。”團隊成員、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高工張艷梅解釋道。
“目前來說,碳標簽制度還處于意識培養階段,其推廣需要其他制度加以配合,效果更好。比如,激勵制度,如果購買碳標簽的商品可以獲得積分獎勵以此兌換其他商品,相信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會大大增強。”王懿祥說,“未來有望通過碳標簽倒逼農業產業低碳轉型。設置碳標簽準入制度,有序推進碳足跡認證和開發工作,只有貼上碳標簽的產品才能上市銷售。發展到這個階段,真正完整的碳足跡體系就建立起來了。”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