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暖問題和發展
低碳經濟就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之一。碳標簽制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所謂“碳標簽”,是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廣低
碳排放技術,把商品在生命周期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自2007年英國推出全球第一批加貼碳標簽的產品以來,關于碳標簽的討論就不斷涌現,并相繼有12個國家的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開始了這方面的推廣活動。例如日本已于2011年4月開始實施農產品碳標簽制度,要求擺放在商店的農產品必須通過碳標簽,向消費者顯示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由此日本成為第一個實施碳標簽制度的國家。美國、瑞典、加拿大、韓國等國家近年來都相繼推出類似的碳標簽計劃,以此普及“低碳”觀念,引導消費者更青睞低碳農產品,逐步“排擠”高碳農產品。不僅如此,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和零售業巨頭如沃爾瑪、樂購等也已逐步實施或計劃實施
綠色供應鏈體系,對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的
碳足跡進行測量并要求加貼碳標簽。可以預見,盡管目前我國的出口農產品尚未被強制要求加貼碳標簽,但是由于這一制度對消費者選購低碳標識農產品的引導作用明顯。當前發達國家正在努力設立各種碳標簽制度,立法或制定嚴格的低
碳排放標準,對外國商品準入進行限制,形成所謂的“低碳壁壘”。我國是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但90%以上都是碳排放較高的中小企業,在出口貿易中更容易遭遇“低碳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