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對于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來說是個黑色星期五。截至當日,碳交易價已經跌至每噸50元左右,其中2013年配額成交量收盤價為每噸50元,2014配額成交量收盤價為每噸47.56元,這比去年深圳碳市場2013碳配額的每噸130.9元跌了六成,與之前半年漲數倍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而這一過程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面對這種狀況,很多人都對中國碳交易市場表示擔憂,認為其正在走向下坡路,那么中國碳交易市場經歷“過山車”到底為哪般。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這是慢慢回歸理性的過程”,一位不愿具名的能源研究人士這樣解釋,中國的碳交易市場起步較晚,規模不大,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不夠成熟。2013年深圳碳市場開始啟動時,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市場人士,均對碳價區間并不清楚,出現過高或過低均屬正常,“當時(每噸)130多元是非常高的價格,對企業來說成本非常大,后來經過市場發展和調整,供求關系變得更具可預測性,價格才逐步回落,現在總體來說才是比較合理的價格范圍。”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此外,市場供求和信息不對稱也是造成碳交易價忽高忽低的重要原因,據深圳市低碳經濟研究會會長肖明介紹,不少企業在碳價最高、需求大于供給時手握碳配額,卻并沒有拿出來流通,不能反映真實的供求關系。而在投資者方面,追求利益是其共同心理,“他們(投資者)覺得價格還會上漲,就會去買,覺得越來越高了,可能就不賣了,在當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是正常的行為。”
碳價劇烈波動是碳交易市場不夠成熟的表現,而價格逐漸回落并趨于穩定則表明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正在走上正軌。深圳碳交易市場作為全國首批碳交易試點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標桿作用,將在碳交易定價、市場監管、信息公開等方面為全國其他碳交易市場提供依據,它的逐步完善,將為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積累豐富的經驗。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