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近日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年)》。報告顯示,公眾普遍認可個人行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在關注生態環境、節約資源能源、選擇低碳出行等多數生態環境行為領域踐行度較高,能夠“知行合一”,但在踐行
綠色消費、垃圾分類等領域還存在“高認知度、低踐行度”現象。
近九成受訪者“不購買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動植物或其他制品”,“總是”或“經常”隨手關燈、及時關閉電器電源;超七成受訪者對自身“外出就餐時適度點餐或餐后打包”行為的評價較高;近七成受訪者“幾乎不”或“很少”燃放煙花爆竹;超六成受訪者“總是”或“經常”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調查顯示,傳統節慶習俗和生活方式中不符合環保理念的行為習慣已發生扭轉,綠色生活方式逐漸深入人心。
報告還顯示,超五成受訪者在購物時未能經常自帶購物袋,超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在“選購綠色產品和耐用品、不買一次性用品和過度包裝商品”行為上做得一般,近八成受訪者未能經常改造利用、交流捐贈或
買賣閑置物品;近七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垃圾分類”做得較差。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研中心主任吳舜澤表示,在這些方面,公眾生態環境行為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需從受訪者反映的個人層面、政策制度和
平臺渠道等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予以改善。
本次調查是第一次面向全國公民生態環境行為開展的客觀量化摸底。該調查報告將《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中的內容與公民生態環境行為逐條進行比照,設計了包括感知、知識、意識和行為四方面指標的問卷方案,面向不同群體集中開展網絡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13086份。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