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捕集技術發展迅速但仍面臨挑戰
近年來,我國在碳捕集技術方面發展迅速,形成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流程技術體系,并開展了大量示范應用。截至2024年8月底,中國已投運CCUS項目67個,統計到的碳捕集產能約700萬噸二氧化碳/年。2021年,CCUS技術首次被寫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綱領性文件,且政策重點支持CCUS技術研發與示范,涉及技術標準、投融資方面的政策條款逐漸增多。其中,2024年投產的全國首套萬噸級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集與炭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項目(浙江蘭溪)每年捕集利用的二氧化碳量相當于1.5萬畝森林每年的固碳量。該項目研發出了高效率、低能耗的碳捕集材料,平均碳捕集率高于90%,二氧化碳純度高達99%。
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一方面,我國擁有多種技術研發和
試點項目,如化學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離法等技術均有一定的研究和
試點項目,一些技術已經進入到工業示范階段(如固體吸附),部分技術(膜分離、化學鏈燃燒和直接空氣捕集技術)處于中試階段;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型能源企業和工業領域,我國已經實施了碳捕集工程,例如在石油領域就有利用二氧化碳驅油提高采收率同時實現封存的項目。同時,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對碳捕集技術的研發投入在加大,并開展了一些國際間合作和交流。從政策支持角度來看,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鼓勵發展碳捕集等技術。一些地區和行業的規劃中,對CCUS項目的布局和發展有所提及。圍繞碳捕集,我國開始形成包括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工程設計、項目運營等環節的產業鏈。
事物發展如硬幣兩面,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問題與挑戰。具體來看,目前我國推動碳捕集技術深入發展面臨4個層面的挑戰。
一是技術層面。首先,能耗和成本較高,捕集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導致整體成本較高,目前僅在少量場景下具備經濟可行性。其次,技術成熟度有待提升,多數捕集技術處于中試或工業示范階段,還不能完全滿足大規模、長期穩定運行要求,比如膜分離等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改進以提升性能。再次,缺乏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在捕集過程中,對伴生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協同處理技術不成熟。最后,長期安全性和可靠性數據缺乏,對于碳捕集系統長期運行下的設備穩定性、材料耐久性等方面缺乏足夠長時間驗證的數據。
二是經濟層面。一方面,投資回報周期長導致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僅靠大型國有企業和政府推動難以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成本分擔機制不完善,產業鏈上各環節成本分擔不明確,難以形成合理的
價格體系。同時,市場機制不健全,
碳交易市場尚不完善,碳捕集項目難以從
碳交易中獲得足夠的激勵和收益。
三是政策和法規層面。盡管有政策引導,但是對于碳捕集實質性的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力度和覆蓋范圍有限。同時,在項目布局、技術規范、安全環保等方面缺乏全國統一的規劃和標準體系。對二氧化碳運輸、封存等環節的監管法規不健全,存在一定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
四是社會認知和人才層面。一方面,社會大眾對碳捕集的意義、安全性等理解不夠,容易導致項目落地時面臨社會阻力;另一方面,從研發到工程應用等環節的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制約行業快速發展。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