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運行百天節點將至的時間窗口,業內對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交易市場審批重啟的預期也在升溫。多方信源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都表示,重啟
CCER的條件矩陣正在搭建,中國
碳交易有望形成全國碳權交易市場+CCER交易市場并進的新格局。
CCER重啟預期升溫,上市公司布局明顯提速。以林業
碳匯為例,布局者既包括林業、園林、紙業等產業關聯公司,也有其他產業龍頭加入陣營。不過有業內
專家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從項目經濟效益角度考量,填埋氣發電資源化、林業
碳匯、風電及光伏項目等存在高低之別,對不同產業公司的經營影響也不盡相同。
有被訪者指出,未來碳權將類似于大宗周期品,或和大宗周期品一樣,有同漲同跌的規律,需要提前防止在碳權
價格上漲后出現的碳泄露問題。此外也有業內專家建議,構建起
碳稅與碳交易協同減排的新機制,尤其是分階段推出
碳稅較為必要。
CCER有望重啟
“
碳市場釋放CCER需求,此前全國CCER備案減排量總計約5000多萬噸,歷時4年預計基本
履約,相關審批政策有望重啟。”東吳證券環保行業首席分析師袁理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17年,相關部門決定暫緩CCER項目備案申請的審批以對交易辦法進行修訂,期間公示過2856個審定項目,1047個備案項目,獲得減排量備案項目有287個。此后的四年半時間里,CCER市場處于停滯狀態。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對CCER重啟預期表示肯定的并非只有袁理。
北京某私募基金創始合伙人康子冉告訴記者,“此前相關部門曾發布公告暫停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備案申請的受理,并著手修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主要因為《暫行辦法》施行中存在CCER交易量小、項目不夠規范等問題。當前全國
碳配額交易市場開市,CCER項目備案有望重啟,但預計未來政策與先前或存在一定差異。”
市場對CCER交易市場的期待值變高,與中央、部委和多地動態密切相關。今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多地最新舉措也加速了市場對于CCER重啟落地的預期。以北京為例,8月初,北京
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公開對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進行招標。
此外,央行
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也有望加快,將重點支持
清潔能源等領域。10月15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第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央行正抓緊推進
碳減排工具的設立工作。碳減排工具將支持
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三個重點領域。采取先貸后借的直達機制,金融機構自主決策,自擔風險,向碳減排重點領域的企業發放貸款,之后可向央行申請碳減排的資金支持,并公開披露碳減排相關信息。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占明告訴記者,《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中關于健全碳排放抵消機制的要求對全國碳權交易市場會產生較大影響。
陳占明表示,“碳排放權抵消機制是一個很好的連通不同碳市場的機制。碳排放抵消機制最早來源于《京都議定書》中的一種靈活履約機制,應用在全國碳市場中,可以讓企業發現比碳市場成本更低的碳排放配額進行交易。當前這一機制應用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制約是自愿減排項目的審定工作已經長期停滯,這使得很多的自愿減排額度沒有辦法真正進入市場進行交易。而這次的文件提出將更多的自愿減排項目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有望促進自愿減排項目的審定重新開放。”
有接近部委的人士對記者分析,雖然無法確定具體的時間,但CCER市場重啟應該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目前,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只包含了電力這一個行業,如果電價保持不動,碳交易效果整體上難以向上下游傳遞。隨著條件矩陣的逐步搭建,作碳交易市場現在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會把多行業納入進去,CCER最終也會納入。”
碳權市場迎百天
CCER交易市場審批重啟預期的升溫,正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運行百天節點到來之際。目前該市場總成交額超8億元,呈現出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逐漸走低的整體趨勢。
康子冉對記者分析,成交活躍度低的原因之一在于目前只納入了電力行業,其他高污染行業沒有納入。“交易所已陸續開展相關培訓,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全國碳市場并進行
開戶流程指導及交易能力建設。”
陳占明表示,由于全國碳市場剛成立,很多企業對于碳市場還處于觀望階段,甚至對于交易方式和交易規則都還處在學習過程中,因此交易量低是非常正常的。
此外,為減少短期對于控排企業成本的壓力,免費碳配額分配比例相對較高,也被視為誘因之一。
“現有的價格是歐洲碳市場的十分之一不到,對企業的碳減排激勵作用有限。從歐洲經驗看,初始免費配額是決定碳權價格的關鍵,從減排激勵看,逐年穩健上漲,而非大漲大跌的碳權價格
走勢,對于逐步激勵企業減排技術的投入更為有利。一旦價格波動過大,企業對于碳權價格不確定性增強,會影響企業對于減排技術投入的規劃。價格過低,也會造成企業減排意愿不足,價格短期過快上漲,企業成本壓力過大,也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康子冉介紹。
有企業方對記者透露,由于長期看漲
碳價,配額惜售現象較為普遍。袁理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根據自身對市場的判斷決定是否
買賣,目前大部分企業選擇將多余的配額進行儲存,導致市場流動性不足。”
袁理認為,在碳市場啟動初期,參與主體受到控制,配額松緊程度偏向緩和,從而使市場平穩啟動。“我們認為隨著市場逐步發展,配額價格與交易量將會得到顯著改善。一方面,未來將適時引入機構及個人投資者從而促進交易活躍度。另一方面,多個行業已開展碳排放測算及上報工作,八大行業有序納入配額總量有望擴容至80億噸/年。由于我國碳達峰
碳中和減排壓力不可謂不大,預計配額將加速收緊推動碳價上行。”
袁理這一推論的原因在于國際對標。“全國碳市場目前配額價格在50元/噸徘徊,而歐洲碳價60歐元/噸。我國碳價遠低于海外成熟市場碳配額價格,國內碳價存在進一步上行空間。”
隨著首個履約期臨近,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始出現趨于活躍的新跡象。陳占明表示,對全國碳市場的效果難以根據這三個月的運行進行簡單判斷。“我國過去進行
試點碳市場的時候就出現非常顯著的一個時間特征,也就是在履約清繳期接近的時候成交量會明顯上升;而我國全國碳市場的第一個履約截止日期是今年的12月31日,因此,在這個日期之前判斷市場熱度尚言之過早。”
上市公司布局提速
CCER重啟預期升溫,疊加全國碳市場交易新格局,正在帶來產業鏈條各個節點的激蕩,表現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布局的提速。
康子冉認為,CCER有望利好風電、光伏、生物質燃料、林業以及有碳捕捉技術的企業。“未來CCER逐步放開,隨著CCER碳權價格的上漲,可能有更多企業申請CCER核證,CCER的碳權供給會成為碳市場供給的輔助補充。我個人初步預計,平價的陸上風電、光伏等已具備經濟性項目難以再申請CCER,生物質發電等經濟性較差項目仍有望繼續申請。”
據康子冉分析,從需求端來看,我國發電行業碳排放總量約40億噸,若考慮有配額不足的企業碳排放量約占行業排放總量的一半,按5%抵消上限計,CCER需求上限約1億噸;2030年左右,八大行業全部納入碳市場,涉及排放總量約100億噸,CCER 需求上限約2.5億噸。因此CCER需求上限將由1億噸(2021年碳市場起步)逐漸上升至2.5億噸(2030年碳達峰),碳達峰之后總需求量逐漸下降。
從供給端來看,基于中國自愿減排交易信息
平臺信息統計,披露的簽發減排量為4636萬CO2e。實際簽發量可能為7800萬噸CO2e,目前可交易量約5766萬噸CO2e。截至2019年底,CCER累計成交量約2.0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6.4億元。備案的7800萬噸減排量中,有約1980萬噸用于試點碳市場的抵消履約,約54萬噸自愿注銷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其余由項目業主等繼續持有,約5766萬噸。進一步考慮已備案項目的年減排量,為10737萬噸CO2e/年。假設風電、光伏能夠申請CCER,僅十四五新增裝機對應CCER即可達到1.1億噸CO2e,如此可能會導致CCER供給過剩。
CCER重啟預期之下,林業碳匯被視為實現碳中和的必要條件。從上市公司公告梳理來看,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涉及相關業務。其中既包括林業、園林、紙業等產業關聯公司,如東方園林近期宣布與中國林產品集團在林業碳匯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岳陽林紙與浙江麗水、寧波奉化啟動林業碳匯開發等;也有其他產業龍頭加入林業碳匯大軍。
以順豐控股為例,公司將在2030年實現每個快件包裹的
碳足跡相較于2021年降低70%,并為此制定了十年減碳行動路線,擬通過調整用能結構、升級運輸及業務模式、深入應用科技手段,以及林業碳匯和碳交易等其他途徑來實現減碳目標。
這將如何改變上市公司的經營表現呢?康子冉分析,以紙業企業為例,由于森林資源每年吸收碳排放,能夠申請未來的CCER,如果公司持續進行林業碳匯的開發,大量的林地資源能夠為公司帶來額外的業績彈性,并且隨著碳權價格的上漲,這種業績彈性會更明顯。
除了林業碳匯之外,填埋氣資源化相關公司主要還是集中在環保類企業,包括百川暢銀、北清環能等。其中,百川暢銀是國內最大的沼氣發電投資運營商,此前有10多個垃圾填埋氣治理項目取得了國家發改委CCER備案注冊文件。
袁理介紹,目前可以用于全國碳市場配額抵銷清繳的項目包括可再生能源類項目、林業碳匯項目、甲烷利用類項目。從項目經濟效益角度,填埋氣發電資源化經濟效益突出,利潤彈性102%~339%,遠高于碳匯、風電及光伏項目。此外,風電、生物質利用、光伏、餐廚處置、垃圾焚燒的利潤端彈性依次遞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