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面臨的挑戰,不僅在于技術創新與設備升級,還在于如何整合資源、深化合作,利用當前信息時代的人工智能工具,推動低碳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應用。”11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為2024
碳中和前沿
會議致辭,鼓勵大家為鋼鐵行業實現
碳中和目標和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干勇表示,雖然現在鋼鐵行業面臨嚴峻的市場形勢,但是碳中和是必須完成的長期目標。中國金屬學會成立碳中和分會,正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滿足行業需求的必然選擇,必將推動我國鋼鐵工業
綠色發展,并為其他行業做出表率。鋼鐵行業的碳中和是一項系統工程,面臨巨大挑戰,需要多方助力。
干勇特別指出,碳中和分會舉辦的碳中和前沿會議,圍繞低碳煉鐵與氫冶金、低碳煉鋼、再生金屬材料高質化利用、綠色低碳產業鏈建設、LCA生命周期評價、
碳交易市場與
碳資產管理、碳中和政策方向等主題,邀請海內外院士
專家、領軍企業展開研討交流。這些議題不僅是技術革新的風向標,而且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我相信,我們能夠加速資源的整合,為全球和國內鋼鐵工業產業鏈低碳發展,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干勇肯定道。
干勇表示,碳中和的實現過程,正伴隨著我國進入后工業化時期,鋼鐵要向新材料發展,從國內走向國際,從制造走向服務,鋼鐵行業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當前,我國有上百家500萬噸級的鋼廠和幾十家上千萬噸級的鋼廠,產業集中度較低,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干勇認為,
平臺經濟體和大企業集團的興起將提升產業集中度,抑制惡性競爭。
二是資源能源穩定保供。我們應該改變原有的“西邊來煤、南邊來礦”的能源資源供應格局,充分發揮好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和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兩家央企的作用。干勇認為,挖掘、利用俄羅斯等新的能源資源供應渠道也是加強供應鏈安全的題中之義。
三是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生產。隨著鋼鐵向新材料發展,未來對高性能和高端鋼材的需求會不斷提升。干勇認為,要從全流程角度,做好頂層設計、研發設計、生產管控和供應鏈全局優化,構建新型智能化工廠,建設服務型企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賦能鋼鐵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