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行業實行低碳轉型和
碳中和的意義重大,任重道遠,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從政策、技術創新、能源結構調整、多行業協作、市場機制完善以及國際合作等諸多方面綜合推進,從而為全球低碳發展做出重要貢獻。”11月28日,中國金屬學會顧問趙沛為2024
碳中和前沿
會議致辭,分析了我國鋼鐵行業在低碳轉型和碳中和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建議。
趙沛表示,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
綠色發展的重要承諾。我國作為鋼鐵生產和消費大國,發展低碳冶金和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有關部委制定了嚴苛的
碳排放標準和環保要求。同時,我國鋼鐵企業還面臨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和國際貿易壁壘,如碳邊境調節措施(CBAM)等。“在政府
低碳環保政策和國際市場壓力的雙重推動下,我國鋼鐵企業在當前艱難的經營環境下,仍然大力推動低碳技術和
綠色轉型,體現了鋼鐵人的遠見和擔當。”趙沛指出,“此次碳中和前沿會議的召開恰逢其時,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碳中和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雖然我國鋼鐵行業在碳中和方面的進展舉世矚目,但是鋼鐵行業在低碳轉型和碳中和方面仍然面臨問題。趙沛具體分析了三個問題:
一是高碳排放的生產方式。我國鋼鐵行業高度依賴煤炭,高爐—轉爐生產流程占比90%左右,加之產能過剩,致使總體碳排放量巨大。
二是能源結構問題。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但鋼鐵生產所需的能源大部分仍來自煤炭等化石能源。鋼鐵行業的碳中和需要能源結構的改革,而這不僅是鋼鐵行業的問題,還涉及國家能源政策和基礎設施的調整。
三是資金和技術問題。低碳轉型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所需的技術更新和設施改造成本較高,給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帶來巨大壓力,尤其對于中小型鋼鐵企業而言,資金和技術力量的不足成為轉型過程中的重大障礙。氫冶金和
CCUS等前沿技術尚處于研發和試驗階段,面臨高成本和技術成熟度問題,正如殷瑞鈺院士所說,需要“積極跟蹤,綜合分析,慎重投資”。以氫冶金為例,綠氫來源缺乏,氫氣生產和存儲成本較高,氫氣供應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高爐富H2的合理比例和利用率,H2還原強吸熱帶來的補熱問題和高爐內部溫度分布規律的改變等等,均有待于深入研究。
今后我國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和碳中和之路如何走?趙沛給出了建議:首先,需要削減產能和產量。依靠市場機制和環保、能耗、質量標準等杠桿,繼續大幅度削減過剩產能。其次,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效率,鼓勵廢鋼資源優先用于電爐煉鋼,科學有序地發展電爐流程。再其次,積極采用BAT和智能化等技術,優化傳統生產流程,持續挖潛,
節能減排。最后,需要在國際支持下完善基于《巴黎協定》的中國
碳交易機制,關鍵在于實現
碳交易標準和規則的國際互認,以鼓勵企業開發和應用低碳技術。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