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報社共同主辦,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特別支持,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聯合協辦的第十九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
論壇(以下簡稱“泰達汽車
論壇”)于2023年9月1-3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召開。本屆論壇以“高質量·新未來”為年度主題,邀請重磅嘉賓展開深入研討。
在9月2日“高層峰會(下半節):擁抱變革,激發創新活力”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駐華代表張衛東發表了題為“氫能是實現碳達峰的不二之選 UNDP助力中國氫能經濟,共建可持續未來”的演講。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駐華代表 張衛東
我們在華40多年來,工作重點也隨之發生了很多的變化。目前,我們除了重點聚焦這三個領域外,我們重點要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在我們具體開展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土化的工作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特別有幸的與中國政府一起來推動電動汽車,特別是燃料電池汽車。
從2003年到2022年,我們歷經20年的時間,在全國開展了8個示范城市的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項目。通過這近20年的努力,我們的
新能源燃料電池車輛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引進到自主制造的歷程。這8個示范城市,多數都是現在國家推動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的牽頭城市、牽頭單位。
我們另外一項具體的實踐,在我們積極推動氫能源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過程當中,發現到另外一個瓶頸,或者叫痛點,那就是在氫能源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應用場景各方面,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找到一個嚴格培訓過的技術工人比找一個博士還難,這是我經常在大會上要說的話。所以,從2019年開始,率先在全球啟動了氫能經濟的職業技術教育項目。
實踐三、在我們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當中,也開展了布局。特別是從職業教育方面入手,來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新能源、特別是氫能,乃至燃料電池車輛的使用和布局。
實踐四、目前我們正在和中方的有關機構開展綠氫示范項目布局。
我想利用次機會,也跟大家分享以下兩個觀點。
一是走中國特色的、包容式的氫能經濟發展之路,也是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可以借鑒的路徑。這里面,應該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中國特色的,一個是包容式的,還有一個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我重點講一下中國特色,今天上午和下午的上半場的各位車企行業的龍頭企業們都已經很好的詮釋了如何發展電動汽車,如何發展創新,特別是在氫能源燃料電池發展這塊,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路子。也就是說,適合本地具體條件的一個路徑。
過去20年,我們與中國政府相關部門,特別是和我們的科技部以及中汽中心一起共同努力,和其他八個示范城市一起走過了艱難的歷程。這段歷程,足以來描畫出一個有中國特色路徑的氫燃料電池發展路徑。
另外,包容多維的,多項選擇的,多路徑的,與自己現有的資源稟賦相匹配的一些路徑。至于氫能到底從哪來,不一定都是電解水制氫,還有我們的生物質制氫和其他等等。這些,都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借鑒的路徑。所以,如果中國走出了一個具有特色的、具有包容性的路徑,其他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去借鑒。在這個路徑過程當中,可以解決自己本國能源安全的同時,又能促進本國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當然,也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難題。
第二,“創新”往往要突破一些技術層面的問題。我的觀點是“卡脖子”的不一定只有技術這個領域。大家都沒有技術可能就被卡脖子了,有技術就不卡脖子了嗎?不完全對。那是什么呢?我愿意通過以下實例,來給大家詮釋。這張表,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如果你不從事這個領域,可能不會看到這個東西,不會關注。也就是近十年來,聯合國的采購趨勢。我們2022年的整個采購量是將近300億美元。你會問,這個和我們今天的話題有什么聯系,這一點,我愿意用以下幾個數字來給大家分享,你就知道絕對卡脖子的不一定都是技術問題。
首先,這張表是近十年的。那看一下2022年,總額是300億美元。大家可能知道聯合國采購的有物資,也有服務什么的。大家可以猜想一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在這300億當中的額度占比有多大。我愿意給三次機會,陳院士,您愿意猜一下嗎?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在全球、在聯合國的采購業務當中,300億美元,您猜一下應該占多少?陳院士覺得是10-20%之間,主持人是覺得10%,董主席覺得是不到5%。2021年中國占比5.86%?,F在占比1.86%。2019年疫情前占比1.24%。大家會震驚嗎?我要講的是如何讓這300億美元,發揮更大的價值。也就是說,同樣的300億美元,如果能夠大部分都從生產國采購,它的成本肯定很低,您知道這300億當中,有多少是在中國生產嗎?直接告訴大家,超過90%。那試想一下,如果說有更多的產品不是經過第三方,而是直接從生產方來進入到聯合國采購體系當中,是不是會在同樣的
價格讓更多人受益?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也就發揮了它的資金的價值。因為聯合國采購的物資都是應急的、救急救難的。那也就是說,我們多省出一部分錢多買東西,會讓更多人受益,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所以說,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數據,就是想一定要告訴大家這樣一個信息。就是說,這數字里面有好多不合理的邏輯。也就是說,不是說我們現在電動汽車的技術突破了多少瓶頸,解決了多少卡脖子問題,我們就能拿到這樣的訂單,這是不一定的。因為卡脖子的東西,不止是技術,還有軟性的服務。
我希望,我們在座的車企,不止是解決自己的技術問題,而要從構建自己的服務體系、軟性的服務體系著手,走出去。不止要有硬件的技術,更要有軟性的服務。這個要到位的。因為你能拿到訂單的時候,不一定是因為你技術標準多高,而是因為你滿足所有的采購評標條件。其中肯定有車輛售后服務這塊,沒有的話,車再好也賣不出去的。不止是在車輛、汽車行業,在其他行業也仍然有著不止是技術多牛,而是軟性服務這樣的問題。你有沒有這樣的服務體系,有沒有這樣的服務團隊,有沒有這樣的人來解決日常售后服務問題。
所以,今天分享給大家的就三點。
第一、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要用創新的、特別是氫能這樣的技術去發展。第二、走適合中國的道路,惠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第三、一定要記住,卡脖子的不一定是只有技術,還有軟性的東西。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