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 我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一些領域實現了“并跑”和“領跑”。“十四五”時期,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創新要素聚集能力將大幅提升,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來極大機遇,也為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開辟廣闊前景。
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我國進行了大量研發、創新和推廣。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工藝流程低碳再造是
碳減排的關鍵和核心。將化石能源中碳基分子轉變為化學品或新材料,我國進行了研發攻關。如科技部依托重點研究計劃,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等方面安排了大量項目,還啟動“
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大專項。中科院完成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范”等項目,啟動了“變革性潔凈能源關鍵技術與示范”先導專項,以推進多能融合關鍵技術示范與應用。
加強技術集成耦合創新,注重顛覆性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2020年10月,李燦院士提出的千噸級“液態陽光”(“液體陽光”)合成示范項目成功運行,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生產“綠氫”,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
綠色”甲醇等液體燃料。通過太陽能、電廠余熱及二氧化碳的直接利用生產油氣(等離激元技術,已在七臺河電廠中試成功),均是實現我國“雙碳”目標的有益探索。然而,什么技術路線會成為未來的“主角”,經濟性和規模化是關鍵,因而要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我國創新碳中和模式創造了條件。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新技術、新市場的賽跑,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在變革中與發達國家同場競技。必須加快前沿研究,加快先進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部署低碳領域的國際前沿技術研究,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提升我國在
低碳環保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儲備。
要加大技術、理論、體制機制的創新力度, 形成節能減污降碳的長效機制。伴隨發展動能轉換、經濟綠色低碳轉型、能源變革和技術進步,我國經濟規模和政策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應當看到,短期內能取得突破并推廣運用的節能減污降碳技術并不多,因而需要加大力度攻克“卡脖子”技術,并轉變為節能績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以
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為智能化管理提出了要求;要特別注意發電端的“不可控”和用電端的“隨機性”,提高電力調節配置的智慧化水平。
要聚焦集成電路、關鍵軟件、關鍵新材料、重大裝備及工業互聯網, 推進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共性技術供給。大力發展超低排放、資源循環利用、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等綠色低碳技術,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小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打造綠色制造研發及推廣應用基地和創新
平臺,加快創新成果應用和產業化,加快現有產業數字化轉型。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持續增強產業鏈的韌性和彈性,確保不“掉鏈子”。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