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時減碳,制造時“費碳”
發展新能源已是汽車行業的共識,但也有少數聲音質疑:動力電池在生產和回收過程有大量碳排放,純電動汽車
節能減排是否為偽命題。確實,純電動汽車的制造工廠、物流、充電電力來源及電池最終回收等,都要算到碳排放中,要實現碳中和考驗的是企業對控制汽車從生到滅的全生命周期。
《中國汽車低碳行動計劃研究報告(2020)》的研究顯示,按生命周期15萬km計算,純電動乘用車生命周期碳強度比傳統汽油車低26%,在使用階段碳排放比傳統汽油車具有明顯優勢。但在制造階段,一輛產量較高的A級純電動汽車比汽油車高5.2t CO2/輛。這意味著純電動的減排有滯后期,單純通過部署純電動汽車與汽油車的比例以實現碳減排是不夠的,甚至還可能增加排放。中汽數據
綠色低碳研究室研究指出,對于汽車產業的碳中和,需要采取更多措施來共同推進電動化進程。如加快汽車供應鏈低碳轉型,尤其是動力蓄電池,以此降低純電動汽車制造階段碳排放量;同時推動智能交通建設,提高純電動汽車的年行駛里程等。
氫燃料?
今年,氫能源“從0到1”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認為,在商用領域氫燃料等
清潔能源的應用和推廣需同步進行,未來氫燃料或成為“解碳”關鍵。
2020年9月21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同時多個地方政府明確發布了相應的氫能補貼政策。中汽協預判,2021年將成為氫能源汽車產業“從0到1”的關鍵一年,產業和相關龍頭公司有望實現翻倍以上的增長。
智能網聯和AI大數據?
打破信息孤島,加速數據融合
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顯示,到2025年,我國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要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同時要在2030年實現汽車產業甚至整個交通行業的碳達峰,意味著汽車電動化的滲透率不能低于30%。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設定,為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設置了長期可持續的目標。也可以預見,未來十年中國可持續交通(如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等基建將加速,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的全面深度融合也將全面展開。中汽協指出,接下來汽車與交通產業需要升級產業鏈,強化
碳管理,在激發相關企業生產線能源回收效率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之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將發揮非常大的作用。蔚來創始人李斌用對用戶的服務跟蹤等實踐經驗指出,新能源汽車更利于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對車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很大程度上實現對車輛全周期的碳排放管理。
“AI技術發展將打破信息孤島,加速數據融合。”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如是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