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
碳中和這一愿景的過程中,
碳交易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二者的關系體現在:一方面,
碳交易是利用市場化手段,助推以電力為代表的高排放行業低成本實現能源轉型、減少
碳排放的制度工具;另一方面,碳交易可以算是
碳中和這一宏偉事業達成的“最后一公里”,從某一企業或者個人的角度來看,通過碳交易
平臺購買
碳配額或林業
碳匯指標,是其在完成減排工作后最終實現“凈零排放”的必要手段。
碳交易,也稱碳排放權交易,其核心思想是建立一個排放總量控制下的交易市場(Cap-and-Trade),使市場機制在碳排放權配置上發揮決定性作用,進而以較低的社會成本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由政府設定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上限并為納入交易機制的企事業單位分配一定的配額,超出配額排放的單位需要從市場上購買配額或抵消產品補足上繳
履約,配額有富余的單位則可以出售配額,自愿減排市場中通過建設減排項目并獲得國家主管部門備案的核證減排量(通稱“
CCER”,其中包括林業碳匯)可以按照相關規定作為強制減排市場上配額的抵消品用于
履約。
從2011年開始,我國在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廣東和湖北七省市已經開展了
試點碳交易工作,七個
試點碳市場根據各自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能源消費、溫室氣體排放等特點納入了不同的行業、劃定了不同的管控門檻。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印發配套的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標志著全國統一
碳市場建設和發展進入新階段。今年是全國統一碳市場的第一個履約周期,共涉及2225家年排放量在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其中涉及
北京的發電企業13家。除發電行業外,按照國家主管部門的安排和部署,未來鋼鐵、水泥、石化、航空等行業也將逐步納入碳交易體系。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自2013年11月28日開市以來,已平穩運行七年有余,初步建立起“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市場規范”的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運用市場機制促進低碳發展方面擔當了探路者的角色。北京
綠色交易所作為氣候司備案的首批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構和北京市政府制定的碳排放權試點交易平臺,一直在積極推進核證自愿減排量和北京市碳排放權配額兩個交易市場的建設和運營。碳交易平臺的交易品種包括北京市碳排放權配額、CCER、林業碳匯和機動車停駛減排量四種,交易方式分為線上公開交易和線下協議轉讓。截至2020年底,碳交易平臺各類產品累計成交超過6800萬噸,成交額突破19億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