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排交所將與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合作探索創新低
碳金融產品,摸索是否及如何將期貨納入
碳排放交易體系當中。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11日在第二屆深圳國際低碳城
論壇做出上述表示。
有媒體報道,深圳排交所已正式向國家相關部門申請開展
碳期貨交易
試點,并積極引進境外機構投資者。
公開資料顯示,IFC是全球最大的專注于私營部門發展的國際開發機構,是世界銀行集團成員之一。該集團一直致力于減緩氣候變化并協助中國私營部門從中獲益。4月22日,深圳排交所成為IFC在中國的第一個
碳交易伙伴。
過去一年來,我國碳交易市場均以現貨交易為主,但業界一直呼吁建立多層次碳排放交易市場,并將期貨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當中。
全球最大交易所美國洲際交易所(ICE)中國區總經理黃杰夫表示,在討論
碳市場金融創新前須明確,最終目的是為了減少碳排量,而不是為了碳交易所盈利,更不是為了交易而交易。
以他的經驗來看,碳做為大宗商品,在
價格發現和幫助企業管理風險方面,與中國大連的大豆、焦煤,鄭州的棉花、上海的銅一樣,都需要傳統的期貨市場發揮作用。
“期貨除了跨期貼現,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發現價格。價格是市場發現的,而不是政府決定的,也不是你們兩家商量出來。而是通過由成千上萬的市場參與者發現出來的價格才是真正的價格,有流動性的價格才是真正的價格。”黃杰夫說。
黃杰夫表示,只有流動性支撐的價格才具備指導企業使用新的生產工藝、低碳工藝、采納新技術、并激勵投資人按價格指引,將資金投入新型工藝和技術上,完成碳交易市場的最終減排目的。此外排放企業在
碳指標上的套期保值可以借助期貨市場實現,達到管理風險的目的。
然而,碳市場其本身也具有特點與挑戰。
黃杰夫認為:由于具有較強的政治屬性,未來對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政策監管之間的協調、共享將變得十分重要。
此外,與傳統的商品期貨不同,實現碳資產權益須高度依賴核查驗證的。開展期貨交易之后,制度設計者需要考慮如何保證市場公開、透明、有效并避免金融市場特有的市場風險。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表示,排交所工作將進入期貨市場建設階段,風控、信息透明管理都是排交所面臨的新課題。
但碳期貨市場建立是大勢所趨。五月初剛剛發布的“新國九條”提出:加大期貨品種創新步伐,研究發展商品期權、商品指數、碳排放權等新交易工具。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靳國良表示,“當下做好現貨市場,服務于政府的
節能減排,緊接著就是現貨和期貨的對接,再接下來就是衍生品、碳氣候,這個路徑是清晰的”。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