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雙碳”概念中出現的高頻詞,
碳排放往往以數字的形式亮相。那究竟是怎么計算的呢?
“以企業或團體為例,核算碳排放量有一個‘路徑’:首先依據國際國內相關標準識別項目碳排放要素,確定
碳盤查邊界范圍和排放情況,將其量化匯總后,進行數據分析,評估出相應時間、區間內的碳排放最大值。”林翊介紹,核算前要對項目進行充分的調查,這被稱為“摸家底”,為的就是確定項目排放邊界及對應的活動數據,精準核算出一定時間范圍內的排放量;接著,整理出
碳盤查報告,交由第三方機構復查后,碳排放的數值才算“出爐”。
一般來說,碳排放源主要包括汽油燃燒、制冷劑填充、外購電力、外購熱力等要素。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創新業務部總監張順告訴記者:“每個要素都要評估,比如滅火器,需要掌握數量、種類及使用次數;了解用油車輛活動區域、行走路線,統計油料的消耗值;對于外購電能和市政供熱,應該綜合建筑能耗和市政供熱的標準、實際使用面積及以往運營經驗。”
前不久,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對中新天津生態城第四社區中心的碳排放情況進行了核算。依據《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及ISO14064-1:2018《組織層面上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報告的規范及指南》等標準綜合測算,該中心項目物業及運營管理在2021年12月10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溫室氣體盤查的基準年碳排放量為513噸。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