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
碳市場”)上線交易滿三周年。三年來,我國
碳市場建設進展如何?下一步還將有哪些安排和部署?在生態環境部7月29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該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
裴曉菲指出,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包括強制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愿性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兩個部分。
“強制和自愿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同向發力、互為補充,并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有機銜接。”裴曉菲說。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目前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于2024年1月正式啟動,目前制度框架體系已構建完成,減排項目和自愿減排量即將進入申請登記的窗口期,鼓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參與
碳減排行動。
裴曉菲介紹,三年來,全國強制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完成兩個
履約周期,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主要取得了以下四方面進展:
一是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框架。國務院印發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部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三項管理規則,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配額分配方案等文件,共同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體系。
二是建成了“一網、兩機構、三
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一網”是指建成“全國碳市場信息網”,集中發布全國碳市場權威信息資訊。“兩機構”是指成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交易機構,對配額登記、發放、清繳、交易等進行精細化管理。“三
平臺”是指建成并穩定運行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
交易系統、管理平臺三大基礎設施,實現了全業務管理環節在線化、全流程數據集中化、綜合決策科學化。
三是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建立碳排放數據質量常態化長效監管機制,優化核算核查方法,對企業排放關鍵數據實施月度存證,實施“國家—省—市”三級聯審,充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智能預警,消除數據問題隱患。創新建立履約風險動態監管機制,督促企業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目前企業均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內控制度,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顯著提升。
四是碳市場活力穩步提升。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4.65億噸,成交額約270億元。交易規模逐步擴大,第二個履約周期的成交量和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分別增長19%和89%,且第二個履約周期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參與交易的企業占總數的82%,較第一個履約周期上漲近50%。同時,
碳價整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由啟動時的48元/噸,上漲至7月26日收盤價91.6元/噸,上漲了90.8%。
裴曉菲說,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堅持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擴大行業覆蓋范圍,發布更多領域的
方法學,豐富交易主體和產品,探索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配額分配方式,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與合作,著力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