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
碳價一路上漲引發關注。相較于每噸48元的全國
碳市場初啟日開盤價,當前
碳價接近翻番,多個交易日收盤價站上90元大關。
碳價是碳市場活躍度的重要風向標,如何看待此輪漲勢?全國碳市場建設如何乘勢發力?
市場持續升溫
暫停近7年后,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CCER市場)今年1月宣布重啟,與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補銜接,我國碳市場正式開啟“雙輪驅動”。
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碳市場被視為以較低成本實現全社會降碳的政策工具,通過為碳定價,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將排放的負外部效應內部成本化。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武漢市雙碳產業研究院秘書長齊睿表示,碳市場接連迎利好,帶動碳價持續走高。CCER市場重啟后,交易量整體活躍;加之繼3月就鋁冶煉行業碳排放核算核查征求意見后,水泥行業相關工作也陸續展開,釋放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需求增長信號,碳市場熱度整體增加。
今年年初,《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發布,首次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全國碳市場建設有了詳細指南。隨后,生態環境部就《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鋁冶煉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水泥熟料生產》公開征求意見,碳市場擴圍進度加快。因此,盡管全國碳市場第二個
履約周期已于去年底結束,碳價依然呈整體上漲態勢。
在齊睿看來,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
價格發現機制已初步形成。短期內碳價走高可能會增加重點控排企業成本壓力,但從長遠看,較為穩定的上漲預期將促進企業開展減排工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多位
專家表示,碳市場形成的碳價,為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等氣候領域投融資、
碳資產管理等活動形成了基準價格參考。同時也會推動相關行業加大減污降碳項目投入和科研創新力度,促進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加速低碳化。
架起四梁八柱
9家重點控排企業自愿注銷6萬余噸碳市場配額,一份來自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
碳中和成績單分外亮眼。
碳市場配額涉及企業真金白銀,以自愿注銷碳市場配額方式精準實現賽事期間碳抵消,是碳市場建設帶來的積極成果之一。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董事長陳志祥介紹,作為全國碳市場“碳資產大腦”與“
碳交易樞紐”,機構從系統建設、市場運行、履約保障措施等方面幫助重點控排企業提升碳市場參與能力。在此基礎上推出的
碳配額自愿注銷機制,既回應了企業在綠色低碳轉型下主動作為的意愿,也為推進大型活動碳中和常態化發揮了示范作用。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令槍”率先在發電行業打響,目前已順利完成兩個履約周期,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