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考”倒計時還有10天,我國
碳市場將交出怎樣的成績單?
2021年7月16日上午,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我國推出的這個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
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
作為第一個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的國家級碳市場,也是全球最大配額體量的碳市場,我國在全國碳市場的第一個
履約周期中,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
與歐盟等其他地方的碳市場不同,中國的排放配額分配并非基于排放總量上限而確定,而是基于排放強度。一個排放配額意味著一家公司可以排放1噸碳。
那么,即將開市一周年,我們已經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呢?
從交易量來看,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成交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收盤,全國碳市場開市以來累計成交碳排放配額1.93億噸。
生態環境部統計的第一個履約周期數據顯示,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99.5%。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
從市場來看,中國的地區
試點碳市場也在日漸壯大。盡管
北京和廣東的一些自備電廠今年開始逐步轉向全國碳市場,但除了發電以外,各行業的大型排放企業仍受各地區碳市場的監管。
從交易方式來看,
碳交易市場以電子方式進行,且只允許現貨交易,目前沒有期貨或其他衍生產品。
總的來看,我國碳交易市場啟動一周年,順利完成“學習階段”。無論從交易模式,交易
價格還是市場機制方面,都摸索和積累了大量經驗。
但是,通過“周年考”可以發現,碳市場運行一年以來,四大問題比較突出:參與主體單一,流動性不足,價格傳導機制不成熟,金融工具利用有限。
首先,我國的碳市場參與主體單一。機構投資者、專業公司、個人皆無法參與交易,不足以給碳市場提供充足多樣的市場多元主體。
這也間接造成了交易產品流動性不足。不容樂觀的數據顯示,我國碳市場啟動首日成交410.4萬噸,出場即巔峰。其余交易日成交量再未達此高度。有的交易日成交量甚至僅有寥寥10噸。
不僅如此,很多成交量出現在即將履約日期前。例如,2021年75%的交易發生在履約前的最后一個月。由此可見,交易方主動性不足,沒有形成常態交易機制,交易大多基于履約目的。
價格傳導機制不成熟是第三大問題。
以7月4日價格為例,當天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10噸,成交額590.00元,開盤價59.00元/噸,最高價59.00元/噸,最低價59.00元/噸,收盤價59.00元/噸,總成交額590.00元。
相比之下,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內的
碳價再次達到了接近100歐元/噸的高位,超過我國10倍。
市場尚不成熟,碳排放市場建設初期主要以免費形式為主,價格傳導機制不順暢,導致每噸碳價也遠遠低于歐盟等成熟市場。
總成交額也有待提高。
世界銀行“2021年全球碳市場定價報告”顯示,目前運行的直接碳定價機制共計68種,全球碳定價收入達到了840億美元左右。而我國2021年碳價總額尚未達100億元人民幣。
從金融工具角度來看,國際碳市場中,金融機構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國碳市場對金融工具的利用有待加強。
未來,從長遠來看,在碳達峰、
碳中和大趨勢下,
節能減排將逐步深入影響企業經濟活動和人們日常生活。幾大短板也將進一步補齊。
去年8月,上海發布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將發展
碳金融市場,支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推動金融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合作與聯動發展,促進以碳排放權為基礎的各類場外和場內衍生產品創新;推動金融機構積極穩妥參與
碳金融市場建設,豐富碳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發展碳排放權質押、碳回購、
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業務,增強碳金融市場活力。
上海
環交所正從三方面積極推動碳金融工作的開展。一是著力推進碳金融業務創新,探索碳金融衍生品交易,適時推出碳遠期交易、碳期權交易,推動
碳期貨出臺;二是支持金融機構積極穩妥參與全國碳市場,引導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等有序參與碳交易,實現全國碳市場主體多元化;三是支持建立與完善碳市場協同監管體系,推動生態環境部、協同金融監管部門開展聯合監管,明確監管職責,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和風控體系。
針對上述碳金融方面的新探索,比如推出配額質押、碳基金、碳信托,以及借碳業務、碳遠期產品等,有知情人士向「能見」透露,政策上也可能采取地方先行嘗試,為全國碳市場摸索經驗的方式開展。
下一步,還將繼續壯大碳市場的參與主體和交易主體。例如,可將企業、社區、家庭的中小型項目以及個人低碳行為產生的
碳減排量,按照一定的
方法學進行記錄、核算、核發,通過交易實現其價值。
同時,引入多元化市場主體。在完善交易制度的前提下,引入第三方投資者、專業公司等,有利于全面盤活碳交易市場。
在擴大參與的行業范圍方面,根據國家總體安排,十四五期間,預計石油、化工、建材等八大重點能耗行業都將被納入到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計劃在未來4年內全面覆蓋所有的重點排放行業,并實現
碳配額、碳減排量、碳衍生品等交易產品的豐富多元化,進一步完善碳定價、碳交易機制。
問題背后是機遇。對標全球成熟碳市場,我國碳市場未來發展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