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風口已來
2022年,碳交易成為新風口。
究其根本,碳市場的底層邏輯和實體經濟發展要求一脈相承。監管部門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指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配額(CEA),若企業超額就要從市場再購額度;若排碳量有富余,也可以在市場售賣。CEA實際上可視為一種企業資產,通過售賣富余額度為減排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實現企業自發減排的良性循環。
簡單來說,一家實際排放量大于初始
碳配額的企業,既可向存在富余
碳配額的企業購買碳排放配額,也可在市場上購買“碳自愿減排量(
CCER)”用以抵銷部分碳超排量。目前,在全國8個試點區域市場
CCER都可以進行“碳排放額度”的交易。按交易規則,排放企業用于配額清繳抵銷的CCER抵銷比例不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
“碳排放配額+自愿減排量”是全國碳市場的兩大產品,分別對應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配額交易市場)和
碳信用交易市場(自愿減排市場)。但就操作難度來看,前者市場風頭正旺,后者一度有價無市。
按照碳市場規則,1個CCER等同于1個配額,可以抵銷1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
全國碳市場啟動后,企業對CCER的需求遠超地方試點碳市場需求。在政策明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
履約期,控排企業可使用CCER抵銷CEA清繳。有媒體報道稱CCER較此前市場
價格一度翻了十余倍。自2017年CCER被停發發后,市場只能消耗存量CCER。
部分試點地區僅認可CCER一類項目的價值,而目前市場上該類項目幾乎用盡。直到全國碳市場支持二、三和四類項目抵銷配額清繳,才再度激活CCER交易市場。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透露,國家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籌備重新啟動CCER項目的備案和減排量的簽發。
與靜態的CCER發行不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步入正軌。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結束,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99.5%。
目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2162家電力行業重點排放單位,中國已躍升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按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凡是碳排放在2.6萬噸二氧化碳以上的企業都要分行業、分批次納入碳市場。2025年前,除電力行業外,鋼鐵、化工、航空、建材、造紙等8個行業都將納入碳市場。其中,有色、建材、煉化行業將率先納入碳排放市場。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