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一個
碳排放權
履約周期截止日期的臨近,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不斷升溫。記者23日從生態環境部獲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
碳市場”)第一個
履約周期運行平穩,累計成交超58億元。國家將逐步擴大全國
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通過政策工具和手段,推動“雙碳”目標如期實現。
作為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國碳市場今年7月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根據今年1月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從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
根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11月以來,全國碳市場交易量逐步放大,11月日均成交量達到104.68萬噸,總成交量2302.97萬噸,超過前四個月成交量總和。進入12月,全國碳市場單日成交量屢創新高。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3日表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運行平穩,作為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的作用得以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不斷提升,市場活躍度穩步提高。截至12月22日,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4億噸,累計成交額58.02億元。”
據了解,目前,電力企業已經紛紛提前履約。中國大唐發電集團碳資產公司交易主管宋楊介紹說,中國大唐已完成全部重點排放單位缺口配額交易,交易平均
價格為每噸42.14元。“我們也希望明年中國碳市場的交易量和交易
價格能夠真實反映企業的減排成本,這樣能促進企業更好推進碳捕捉碳封存。
除了目前已經納入的發電行業,生態環境部還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鋼鐵、水泥等建材、航空、石化、化工、有色、造紙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與核查工作,將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逐步豐富全國碳市場的交易品種、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
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的行業范圍,通過碳市場等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
根據日前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2020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過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40%-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同時,采取多種措施從源頭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盲目發展,引導低碳綠色轉型發展。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介紹:“實施‘兩高’項目清單化管理,現已形成包括2000余個擬建在建‘兩高’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臺賬;加強‘兩高’項目環評審批管理,預計今年全國‘兩高’項目的審批數量同比降幅三成以上,對一些盲目‘兩高’項目一律不批;建立‘兩高’項目監管的長效機制,持續強化‘兩高’項目源頭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