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武: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我們就提出了開展碳普惠的
試點,經過五年的探索,我們現在在碳普惠方面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一是建立了鼓勵公眾和中小微企業參與碳普惠的制度體系;二是發布了碳普惠
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暫行辦法和建設指南這三項制度文件;三是建立了全省統一的碳普惠
平臺,把碳普惠的機制跟
碳交易的機制打通;四是創造了完善公眾低碳行為的激勵機制;五是形成了常態化的推廣和宣傳機制。通過這些工作,希望能夠起到引領廣大市民踐行低碳消費、
綠色消費的意識。在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的過程中,公眾低碳意識的培養,公眾
綠色低碳消費行為的建立,對整個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是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碳普惠機制的建設實際上就是要推動公眾低碳意識的建立,只有公眾有了低碳意識,才有可能從全社會去建立低碳的意識并踐行低碳行為,所以碳普惠的機制我們還會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去深化。當然我們也知道目前碳普惠的機制還不是非常完善,我們現在也跟微信支付有一個初步的接觸,希望通過這種大的支付
平臺,通過他們這種廣泛的流量跟碳普惠結合起來,讓更多老百姓通過日常使用的支付工具接觸到碳普惠的機制,為碳普惠機制進一步的擴大去做一個推廣。
這個問題也請楊抒女士來給大家再作一個介紹。
楊抒:好,我再對碳普惠相關工作作一些補充。在過去的幾年,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運行的過程當中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工作機制,首先在指導碳普惠制一些行為的省級的碳普惠
方法學上,廣東省有廣東省碳普惠
專家評審委員會。通過
專家評審委員會的評審,主管部門就頒布了林業
碳匯、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共享單車、廢棄衣物再利用等六個省級的碳普惠
方法學。有了省級發布的碳普惠方法學,各地積極踴躍申報碳普惠項目,像我們作為第三方的技術核證,我們就是協助這些項目去核實它的減排量。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目前已經備案簽發了171個碳普惠項目,簽發量超過190萬噸碳普惠的減排量,其中林業碳普惠、光伏扶貧碳普惠等與扶貧村、蘇區老區、民族地區等地方的扶貧工作緊密結合,它產生的減排量也達到110萬噸左右,為這些貧困地區帶來3000萬元的收益,也是我們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進行生態價值轉換的一個有益探索。
下一步工作當中,我們從研究的角度,會繼續從碳普惠的減排量如何應用在
碳市場當中,作為一個補充機制進一步去完善,同時我們會進一步豐富碳普惠個人公眾行為使用的場景,包括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當中積少成多的一些低碳行為等等,還有剛才洪處提到的大型的網絡平臺會吸引到更多的公眾去參與,在日常生活當中會使用
低碳生活、低碳消費的理念。同時,我們會針對這一端去探索如何幫助企業自愿地去設定一些減排的目標或者是具體的一些行動,并且這些企業的減排行動能夠得到一些正向激勵,我們也會積極地鼓勵企業、產品、大型活動等進行碳中和,采取零碳的一些行為。我們也會考慮跟國際的自愿減排機制交易合作的機制、方法學、標準方面對接的一些考慮。我就補充這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