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海南省藍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簽約儀式在海口隆重舉行。簽約儀式由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伍曉紅主持,本次簽約標志著我省通過交易機制實現藍色
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探索取得了新進展,在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制度創新方面邁出了新步伐。
本次交易的藍碳生態產品是位于海口市三江農場的紅樹林修復項目,由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實施。在省政府相關部門及海口市政府的共同推動下,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廈門大學、東寨港保護區管理局、三江農場等單位,依照國際認可的
方法學共同開發,并由中環聯合(
北京)認證中心完成審核。預計該項目可在未來40年產生9萬余噸碳匯量。此次納入交易的是近5年產生的3000余噸碳匯量,由紫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購買。交易收益將用于項目區紅樹林的管護和項目周邊社區和學校的公益項目。
藍碳是指由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和存儲二氧化碳而產生的“藍色”碳匯。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等濱海生態系統都是重要的藍碳資源。近些年,海南省高度重視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大力推進藍碳基礎研究和機制創新,并于今年年初推動成立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在我國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指引下,海南藍碳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不斷凸顯,成為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生態建設的重要途徑,為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可持續生態產品價值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毛東利出席簽約儀式并講話。毛東利指出,本次藍碳生態產品的簽約交易,是我省藍碳資源價值轉化的實質性突破,為把海南優質的生態資產轉化為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資本做出了有益嘗試,體現了海南各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講話精神,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不斷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的不懈努力。毛東利強調,藍碳的研究和推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解放思想、攻堅克難,在理論研究、碳匯開發、交易規則建設和價值轉化等扎實推進、全流程創新。同時要鼓勵多方參與、深化對外務實合作,把海南打造成為國際上展示我國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靚麗名片。
簽約儀式上,交易方海口市三江農場、紫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上臺簽約,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海南
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籌)代表上臺見證。
簽約儀式后,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舉行了第二屆學術
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