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在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已足足蓄勢7年
2021年初,多項有關“碳匯”的重磅利好消息,滌蕩著祖國北疆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們驚喜地發現,默默承擔生態保護功能的森林再次走向市場,仿佛又“吃香”了!面對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氣勢恢宏的市場態勢,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是毫無準備、匆忙上陣的嗎?事實上,“碳匯”在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已足足蓄勢7年!
2021年3月11日,在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根河林業局上央格氣97林班,營林科副科長龐洪斌領著兩位同事正查看樹木生長狀況。這里是2009年新栽落葉松,僅在1號作業小班600畝范圍內,當年就栽植落葉松苗木近11萬株。十多年后,當年新栽的小樹苗長到兩米左右的高度,與后天自然生長的樺樹形成混交林。在根河林業局,像上央格氣97林班這樣的新造林地總共18萬畝,它們在2005至2011年間完成。
早在2014年10月,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從轄區19個林業局中挑選6個林業局的營林或森調工作人員,專程到深圳進行“林業碳匯”知識培訓,龐洪斌也一同前往。培訓前,大家普遍認為“空氣能賣錢”這個說法是癡人說夢。培訓后,大家的思路像是打開了一扇門。談及這里面的“生意經”, 龐洪斌已是行家里手:“通過第三方核證林木生長量,按一定標準核算吸收多少二氧化碳,釋放了多少氧氣。國家相關部門委托機構通過核證,簽發的減排就可以進行交易了。”
說到林區碳匯前景,過去的“砍樹人”、現在的“看樹人”龐洪斌滿臉洋溢著笑:“比如我們這18萬畝森林,有多少噸產生減排量,吸收了多少噸二氧化碳,認定之后在
平臺上就可以有控排企業來買減排量。或者有政策要求的時候來跟我們交易,林木就這樣在持續生長過程中,產生了生態附加效益。”
明白了林木生長衍生的價值,龐洪斌與同行的主管領導在森工集團的統一部署下,緊鑼密鼓地推進碳匯項目的開發工作。
根河林業局18萬畝碳匯造林項目設計歷時一年半,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正式下函立項。這意味著根河林業局
CCER碳匯造林項目200多萬噸的減排量,已經放在了
碳交易市場門口。
2018年6月,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首個碳匯研發項目終于結題。結題時,烏爾旗漢林業局邀請了“中國林業碳匯第一人”李怒云參與評審。驗收時
專家們關注每一個結果,嚴格審查數據得來依據,對參數的適用范圍及缺省值的替代,項目每一步演示過程,都嚴格審核。最后
專家們形成一致意見,其中有一條“填補了林區自主開發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的空白”。專家們感慨,即使在國內南方技術先進一些的地區,也沒有出現自己有資源自己開發的現象。
這個項目的成功,開辟了森林經營類碳匯和森林可持續經營同步
試點的新模式,為大興安嶺乃至內蒙古自治區林區碳匯發展提供了樣本。在這之后,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又有3個項目得到內蒙古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專項資金成功立項。技術研發能力已初具規模,為進軍碳交易市場打下了扎實的技術基礎。
2020年3月,內蒙古森工集團碳匯辦正式成立,這時候,國內碳匯企業如雨后春筍爭先落地。其中內蒙古大興安嶺碳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其中一家發展迅速的國企性質的企業。
而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及時出臺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推進碳匯經濟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準確把握了自治區碳匯經濟發展方向,對林區碳匯產業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同時,從技術角度編發了《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技術方案》和《林業碳匯項目數據庫建設技術方案》,在國內首次提出了碳匯項目管理數據庫的概念,對精準管理碳匯項目和資源提供了有益探索。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