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諾華川西南林業
碳匯、社區和生物多樣性項目”成果報告會暨應對氣候變化企業可持續發展峰會在成都舉行。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會上獲悉,諾華川西南林業
碳匯項目是目前四川省最大的林業碳匯項目。該項目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2010年正式啟動。項目實施8年來,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據介紹,諾華川西南林業碳匯、社區和生物多樣性項目”具有極大的生態效益,預期在未來30年內,將吸收大氣中120萬噸二氧化碳。
項目造林成效(由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提供)
什么是林業碳匯?據了解,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經營等營造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科學研究表明,樹木每生長1立方米的蓄積,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由此可計算出,一棵樹木大約一年可吸收4-18公斤二氧化碳。因此,發展林業,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
據了解,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區,也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四川林草面積約占全省幅員面積的3/4,林地面積、森林蓄積位居全國第3位,森林面積位居全國第4位,是我國和世界重要的天然碳庫。特殊的生態區位和林木資源稟賦賦予了四川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獨特優勢。加強生態保護建設,推進國土綠化,發揮森林碳匯功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四川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
四川是全國首批林業碳匯項目
試點省份,也是全國森林碳匯發展優先布局區。2010年,諾華川西南林業碳匯、社區和生物多樣性項目在川啟動,這是我國首個與外資企業直接合作的林業碳匯項目,也是目前四川省最大的林業碳匯項目,獲得了國際氣候、社區及生物多樣性聯盟(CCBA)金牌認證。項目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以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所選區塊全部位于水土流失嚴重的長江上游,覆蓋的均是在50年代至80年代被采伐后沒有得到恢復的退化土地。
項目共涉及甘洛、越西、昭覺、美姑和雷波五個縣及馬鞍山、申果莊和麻咪澤三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包括17個鄉鎮26個行政村,受益村民中有97%的人口為少數民族。自2011年至2018年,當地居民在4095.4公頃的土地上,栽植和補植冷杉、云杉、華山松等各類苗木約2100萬株。項目預期將在未來30年內吸收大氣中120萬噸二氧化碳。
據悉,通過項目的實施,增強了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幫助恢復了多種動植物的棲息地,包括珍稀和瀕危物種,大熊貓等物種,其次保護土壤不受侵蝕、預防山體滑坡和洪澇災害。同時,項目實施后恢復的森林生態系統還能夠增強當地生態系統和社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增強關鍵棲息地生態系統的連通性,構建物種種群交流的廊道。除此,項目還對當地社區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當地村民通過參與植樹造林和森林管護,不僅獲得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當地貧困社區的收入,增強了社區百姓種苗培育、造林的技術和森林管護的技能,同時也大大提升了生態保護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該項目,2018年,四川又配套啟動了森林碳匯產業扶貧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為推助推精準扶貧、奔康致富探尋出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