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引領下,
綠色化、低碳化已經成為各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
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呼吁,加快構建碳達峰
碳中和法律法規體系,向社會傳遞清晰的
綠色發展預期。
作為“第25屆中國環博會”的重要同期活動之一,“2024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大會”18日在上海舉行。此次大會以“聚焦國際ESG可持續,‘碳’索數智變革之路”為主題。
黃震院士在大會演講時表示,傳統發展模式下,以大規模化石能源資源投入換取經濟高速增長,使中國綜合能效長期處于世界中下游水平,同時也產生了環境污染等問題。伴隨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通過能源科技特別是
新能源科技的進步改變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將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
“面向碳中和目標,中國正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能源綠色轉型,表現為新能源從補充能源走向主體能源;化石能源從主體能源走向保障性、調節型能源;基于綠電的再電氣化;可再生能源發揮新能源存儲與燃料脫碳雙重作用。”黃震說,伴隨能源科技驅動的綠色轉型構建全新零碳產業體系,一大批新技術、新行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將誕生,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根據“雙碳”目標,中國將在2030年和2060年分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要按時實現碳達峰,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減排速度和難度遠超發達國家。
黃震認為,實現碳中和和綠色能源轉型有賴政府與市場“雙手支撐”,要從目前的政策主導走向法律法規主導,以法律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強制性來保障碳中和和綠色轉型,向社會傳遞清晰的綠色發展預期。他呼吁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和綠色能源轉型的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加快“碳中和促進法”“能源綠色轉型法”等專門性立法和相關行政法規制定。
黃震同時建議,加快對能源科技變革性顛覆性技術研發投入和支持,驅動碳中和和能源綠色轉型。
在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資源配置作用方面,黃震建議加快
碳市場建設與發展,除電力以外,將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高
碳排放行業全部納入,通過
碳配額和
碳稅提高化石能源環境成本,通過降低“綠色溢價”助力綠色轉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