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對于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而言有特殊的意義。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累計出口汽車522萬輛,同比增長57.4%,中國超過日本躍居汽車出口第一大國。特別是
新能源汽車出口成為一抹亮色,位列外貿“新三樣”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提出了關于夯實
碳市場基礎、推動汽車產業實現“雙碳”目標的提案,以鞏固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
“我國自2020年莊嚴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以來,出臺的系列文件已構建起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
碳中和‘1+N’政策體系,有力推動了市場主體和社會各方主動護綠、降碳、減排。”李書福表示,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應充分發揮“鏈長”作用,引導上下游產業鏈持續有效降碳,率先實現“雙碳”目標。
我國汽車產品“低碳”優勢明顯。這主要體現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領先這一層面,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2022年高增長態勢,全年產銷分別達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占有率達31.6%,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乘用車平均油耗持續降低,數據顯示,2022年乘用車行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為4.10L/100km,同比下降19.6%,提前實現2025年4.60L/100km油耗目標。此外,商用車電動化轉型的“減碳”潛力巨大,將為我國汽車產業提前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新動能。
在李書福看來,在以往的政策基礎上,推動汽車行業“低碳”發展仍需要政策保駕護航。就國際層面而言,國際“碳壁壘”漸行漸近,歐盟、美國等地相繼出臺的“反補貼”“碳關稅”等系列政策給我國汽車產業全球化帶來挑戰。國內汽車行業產業鏈上下游對于企業層面和產品層面的
碳排放核算仍處于摸索階段,
碳排放數據來源廣泛且標準不統一,進一步增加了短期內達到國際互認的難度。歐盟議會已于2023年6月14日正式通過了《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要求所有在歐盟銷售的電池產品提供
碳足跡聲明和
碳足跡性能等級等信息,大大增加了我國電池產品出口的難度。
除去國際因素,我國汽車推動“雙碳”轉型還面臨一些挑戰,例如《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無法直接與碳排放體系銜接;
碳減排進入深水區,推進成本高、難度大;同一行業碳排放數字化管理呈分散性,缺乏行業標準或監督。對此,李書福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立汽車行業統一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并推動汽車產品碳足跡的國際銜接互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品出口國,且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產品優勢明顯,為進一步擴大汽車產品的出口優勢,應對歐美國家的碳貿易壁壘,汽車產品急需成為2025年出臺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的產品之一。
二是優先促進《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與碳減排體系的銜接機制。加快出臺汽車行業新能源轉型相關配套機制,促進和推動汽車行業低碳轉型。應統籌考慮參與積分池建設企業的利益,經過科學計算后將積分池正積分合理轉換成汽車碳排放積分或
碳配額,充分延續此前的成功經驗,讓減排不足的企業向減排優秀的企業購買碳積分,促進行業更加積極地推動減排降碳,在全球碳博弈中打造中國汽車的低碳競爭力,補齊現階段國內汽車行業碳排放管理的短板。
三是加快出臺重點行業碳減排扶持政策,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并通過市場機制促進企業有規劃的碳減排。盡快將我國重點碳排放行業特別是鋼鐵、鋁等重要上游關鍵工業原材料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可以有效促進汽車行業產品原材料階段的碳減排;擴大
碳交易產品種類,優化配額發放及
履約機制,豐富
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類型。例如新能源車出行與物流減排,適時引入
碳期貨、碳遠期等交易產品;擴大碳市場的參與者范圍,適時開放個人參與
碳交易,進一步增加碳市場流動性,提升
碳信用價值。不斷完善
綠色金融框架,利用好金融工具,推出包括
綠色信貸、
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產品,為扶持重點行業實施低碳轉型行動籌集資金。
四是加強數字化
碳管理工具的規范化管理。建議行業主管部門出臺本行業數字化
碳管理平臺的建設標準及監督機制,加強碳管理
平臺數據質量計量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平臺全過程信息采集和信息公開,持續提升平臺數據監測、采集、存儲、核算、校驗的可靠性、即時性及規范性。使得政府、行業機構、減排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得到標準統一、數據可靠、行業互認的數據,從而進行科學性、系統性、規劃性的減排工作部署及實施,保障雙碳目標的達成。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