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技術能力建設,為健康風險預警提供支撐
不久前,媒體報道了北京夏季特大暴雨受災地區在基礎設施、水務工程等方面的建設情況,以及民眾的生活之變。湖北省武漢市的園林部門預計在今年5月前,完成因凍雨天氣所造成的折損樹木的修剪、調栽和補種工作。當極端天氣過去,氣候變化的影響依舊在持續。未來,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的挑戰也依然存在。
因此,面向生態系統、水資源、人體健康等重點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以高溫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為例,這一系統基于各地歷史氣象數據和健康結局數據,以及暴露—反應關系,構建風險預警標準和體系。同時,監測目前天氣預報預測超出閾值的溫度事件,當預測到可能造成人類健康風險的高溫熱浪時,提前發布不同等級的預警信號,提醒公眾和相關部門采取措施,以減輕高溫熱浪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
2023年第四份《柳葉刀倒計時中國版報告》揭示了氣候變化對中國人群健康的威脅仍在持續增大,破紀錄的熱浪正在對中國人群造成更高損害——2022年人口加權熱浪暴露天數達21天,熱暴露造成的潛在勞動時間損失達383億小時。不僅僅是極端氣溫,洪澇、干旱、臺風、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也會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張興贏表示,氣候變化對人群的健康影響受到多重因素的復合影響,開展風險防控離不開氣象、環境、生態、健康、醫療等的交叉融合。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與威脅,我國在探索推進適應與減緩措施方面從未停止腳步。在健康氣象服務方面,我國28個省份的氣象部門已實現同衛生部門共享氣候數據;在健康風險早期預警服務方面,2022年熱浪和寒潮預警信號覆蓋人數達到3185萬。今年1月設立環境健康二級學科,并在部分城市建立了氣候敏感疾病的早期預警。
在張興贏看來,建立多氣象要素的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要提出因地制宜的氣候健康適應策略,實現信息共享、數據共通、資源共融,為我國科學精準地應對氣候變化人群健康風險提供科學支撐。
此外,還應加強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的適應性研究。研究設立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重大科技專項,支持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應對的基礎研究、適應技術發展與
試點示范等。“厘清熱浪、洪水和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人群健康的復合級聯式影響,加強分區域、分氣候災害、分人群、分健康結局和疾病類型的精細化研究,有助于制定面向不同主體的健康適應指南,加強各主體的適應能力,構建面向生命健康的氣候變化風險防控體系。”張興贏表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