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長期不利影響和突發極端事件,我們應如何更好適應?
問:《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長期不利影響和突發極端事件,我們應如何更好適應?
許紅梅:全球氣候正在顯著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我們迫切需要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防范和化解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和風險。從氣候變化影響、風險和適應的角度,我認為應重點做好氣候系統綜合觀測、精準預測、災害預警防御等方面工作。
完善氣候系統綜合觀測站網和氣候變化數據庫建設。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我們要提高現有基本氣候變量的地海空天氣候系統綜合觀測能力,形成包含地球系統多圈層的立體、開放、交互的中國氣候綜合監測系統,特別是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典型脆弱地區影響的監測等。
提升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精準預測能力。我們正在探索影響中國氣候季節至年代際變化的關鍵反饋過程,加強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全球與區域聯系研究,推進和統籌地球系統模擬器和區域氣候變化模式研發與改進,加強高分辨率區域氣候模式的研發,提供對全國和區域的極端事件、年代至百年尺度時空變化特征精準預測預估數據。
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應對能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這是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我們應繼續健全分災種、分重點行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完善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決策信息支持系統,建立氣象災害鑒定評估制度等。
發展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技術,特別是要建立面向重點行業和領域的評估體系。要開展面向糧食安全、水資源、生態環境、人體健康、基礎設施等重點方向的災害性定量化和動態化的評估;提升對重點區域/流域的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的評估,提高城市和經濟帶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此外,還要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研究等。
協同適應,聯動共治,才能更好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應強化協調聯動、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鑒,比如建立適應氣候變化聯席工作機制、探索建立適應氣候變化信息共享機制、定期開展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評估、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等,推動多主體參與,形成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合力。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