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教授張達、博士生曲晨菲以及合作者斯坦福大學經濟系教授Lawrence H. Goulder、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教授龍顯靈在線發表工作報告,分析了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全國
碳市場)的經濟和環境影響。該報告以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hina’s New Nationwide CO2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中國新的全國
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經濟和環境影響》) 為題,發表于亞洲協會官網,內容摘要如下。
中國于2021年正式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旨在激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該體系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排放
交易系統,預計將為實現中國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做出重要貢獻。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該體系是一個基于比率的可交易的績效標準(TPS),所覆蓋的每個排放設施在
履約期內根據其產出和政府分配的“基準”排放比率獲得一定數量的排放配額。
中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將分階段進行建設。第一階段已于2021年開始,僅覆蓋電力部門(占中國2020年總二氧化碳排放的約43%)。作者預計第二階段將于2023年底或2024年初開始,并擴大覆蓋范圍,包括水泥和鋁行業,甚至可能還包括鋼鐵行業,從而使總體覆蓋范圍約占中國總二氧化碳排放的67%。作者預計還將有至少一個階段將TPS擴展到其他高耗能部門,根據估算,最終覆蓋中國總二氧化碳排放的近75%。
本文使用多部門跨期一般均衡模型,評估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潛在影響。相關評估考慮了該體系在2020年至2035年期間對排放、生產成本和收入的影響,并按行業、省份和總體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2020年至2035年期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將為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支持。2020年至2035年期間,該體系可通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產生顯著氣候相關的效益,其效益超過成本的5倍。同時,考慮到改善當地空氣質量所帶來的健康收益,效益成本比將達到25。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差異顯著,其影響涵蓋納入的行業和未納入行業產品的
價格、產量水平和排放產生影響。模型顯示,相較于基線情況,電力部門產出水平將下降4%;由于納入行業對煤炭需求的減少,煤炭消費量預計將下降14%。
此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通過提高化石燃料的成本,可幫助化石燃料發電向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轉型。模型顯示,在2020年至2035年期間,該體系促使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相對于未實施該體系的情況下增加5%。
中國正在考慮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進行進一步完善,其中包括引入
拍賣機制以及從基于強度的碳市場過渡至基于總量的碳市場。模型的模擬結果顯示,這兩個方向都有助于降低實現中國減排目標的成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