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未來30年累計的綠色低碳投資需求將達到487萬億元人民幣
“在金融口徑的測算方式下,結合當前的
碳中和背景,我國未來30年累計的綠色低碳投資需求將達到487萬億元人民幣。”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介紹說。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繼續強調了綠色金融支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規模也正在迅速增長。根據《中國地方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22)》,截至2021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發行規模已居世界首位。有機構預測,未來中國綠色金融增長仍然迅速,至2031年規模將達到70萬億元。
“我國目前已擁有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據馬駿透露,我國綠色經濟活動已占國內全部經濟活動的10%左右;2022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信貸余額達到22萬億元。
那么,金融又該如何更好地支持高碳行業進行低碳化轉型?“銀行和資本市場擅長于提供綠色金融支持,銀行必須幫助現有的一些高碳企業轉型,讓它們能夠更綠色、更好地來應對挑戰。”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彼得·伯內特表示,一方面需要對高碳行業進行明確定義,更好地識別哪些企業能夠使用轉型金融的資金降
碳減排,另一方面必須要有金融工具、融資結構來更好地適應需求。
“金融機構必須有好的框架、信息披露,必須要有標準和好的工具以及激勵的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所需的轉型金融,讓它們有動力來去碳化。”彼得·伯內特說。
金融之外的推動力
“雖然碳資產是無形資產,但目前全球公認碳資產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底層資產,不管跨境還是在國內,陸續被金融機構認可。隨著相關產品逐漸推出、逐漸成熟,相信通過金融工具能幫助需要能源轉型的企業獲得更多的融資。”中國大唐集團綠色低碳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崔宇認為,在金融之外,碳交易市場在綠色低碳轉型中也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也取得了積極進展。2021年7月,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共納入發電企業2162家,一年多來,市場運行平穩有序,成為全球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
碳市場。截至今年3月17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2億噸,累計成交金額106.2億元。
“我國碳交易市場促進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為此,郭海飛建議,碳交易市場應盡快把所有高碳產業都納入其中,同時應設置有利于激活碳交易的體制機制。“如果
碳價高到一定程度,讓需要買
碳配額的高碳企業覺得成本太高,不得不自己主動降碳,加大力度降碳,那么高碳企業低碳轉型的進展將會大大加快。”
“如果要推動高碳行業低碳轉型,需要監管部門制定明確的行業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和行動路線圖,根據行業碳達峰與碳中和時間表,制定每年的碳排放、減排目標,最終分解為每家企業的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和行動時間表,從而制定具體降碳減污措施和計劃。企業也要高度重視降碳減污,制定科學清晰的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行動路線圖時間表,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投入,依靠先進的綠色低碳技術和工藝,落實企業的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郭海飛從監管和企業的維度進一步分析稱。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