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即將召開2023年全國兩會!為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熱、難點問題的解決,中國綠發會于2023年2月10日召開“2023全國兩
會議/提案建議交流會”。通過梳理全國政協公布的2022年度好提案,綜合該議/提案建議交流會中的相關內容,對可持續發展譯/提案進行總結分析,以期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兩會,議/提案,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
王倩倩.中國即將召開2023年全國兩會:可持續發展的更多期待.生物多樣性保護與
綠色發展.百家.2023年2月20日.ISSN2749-9065
目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和浪費這三重危機正擺在我們面前,破壞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機會之窗”正在關閉。對于每一個個體乃至全人類的命運來說,這三重危機的爆發意味著什么?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在哪里?
2023年全國兩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在即!以此為契機,筆者梳理了全國政協于2023年1月公布的2022年度好提案,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提案包括建筑領域
碳排放的提案、雙碳目標下
新能源發展的提案、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目標下電化學儲能健康發展的提案、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提案、推進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的提案等等。由此可見,這些提案涵蓋的方面涉及建筑領域、
新能源能源、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開發應用、土壤與水資源合理利用等等。那么,對于2023年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你期待的可持續發展新議/提案有哪些呢?
2023年2月10日,為了更廣泛傳遞生態環保領域的聲音,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黨委、黨支部指導,中國綠發會主辦,
北京市大興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協辦,中國綠發會兩會建議工作組承辦的“2023全國兩會議/提案建議交流會”以線上線下并行方式召開。會議邀請環境資源、衛生健康、污染治理、司法界等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參會。
中國綠發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出席會議并作致辭發言。他表示,我們要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綠水青山,需要有科學家、人民群眾的充分參與,那相關部門與行業領域在制定政策法規的時候,才能夠綜合各方的意見建議,真正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
“說出來就能被聽到”!基于該議/提案建議交流會,筆者梳理了一下討論較多的有關可持續發展的議/提案建議。這些建議匯聚了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的聲音,成為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一、完善流浪動物和野生動物的相關立法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永無止境。”近年來,隨著流浪動物數量的增多以及野生動物野放出現的亂象,造成的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出臺與完善相關的立法。
在交流會上,葛向陽、柯開源分享了“關于立法解決流浪犬(流浪動物)問題”的建議。他們表示,流浪犬主要來源于寵物犬走失、被遺棄或受驚嚇逃離主人,其變成流浪犬后未經絕育而無節制繁殖,致使數量越來越多。所以,流浪犬的存在及其數量增長與寵物犬主人的責任心、文明素質和社會公德心有直接關系,不同城市對流浪犬的處理處置方式也反映了各地社會文明發展程度和公民道德水準。因此,盡快合理處理、處置流浪犬,從根本上解決流浪犬問題迫切需要立法支撐。
二、工程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
近年來,一些工程建設項目打著“綠色”或“生態”的口號,實則是否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優先放在首位呢?
在交流會上,楊曉紅分享了“關于停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項目的建議”。她表示,鄱陽湖水利杻紐工程建設項目,因工程建設地點位于鄱陽湖入長江口約27公里處,正好扼鄱陽湖與長江干流水體交換之咽喉,故該項目自2000年左右動議以來,一直備受全國乃至全球關注,被國內環保界冠以“爭議最大的建設項目之一”。其爭議的最核心問題是“工程該不該建?”,而不是“工程該怎么建”。
全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和數字平臺的依托。挪威經濟學家喬根·蘭德斯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表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以借助多種科學技術途徑實現。”
在交流會上,張振翀分享了“關于聚焦建設雙碳減排科技創新平臺,助力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他表示,根據北京大興區科技產業發展趨勢需求,建設面向“氫能、新能源、汽車、光伏、機場”等為代表的復雜工業場景的“碳盤點、碳識別、碳技改、碳監測、碳
履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助力推進能源供給多元化、清潔化、低碳化,并基于
碳價值鏈對大興區碳數據融合解析并形成區域級系統級優化方案,來賦能和協同技術改造服務商和碳服務機構等各相關方,達到引導和支撐工業企業在生產環節實現深度碳減排及建立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
此外,綠會雙碳專項基金負責人分享了“關于加快生物基材料產業發展及應用,擴大禁限塑范圍,實現綠色低碳與污染防治”的建議。她表示,目前禁限塑范圍有限,監督檢查力度不夠,仍存在大量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的情況;部分商超提高可降解袋銷售
價格,中間環節層層加價,公眾主動選購意愿不高;可降解制品的標準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四、生態文明教育推進方面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筆者認為,學校是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的主要場所,家庭、社區、大自然等是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的重要場所。
在交流會上,吳道源、陳江山分享了“加快發展生態社區、面向‘未來社區’發展,推動社會生態文明體系化發展能力”的建議。他們強調,為實現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社會需要更為持續地、更為廣泛地、更為豐富地尋求生態文明發展的共識、建立生態文明發展的關聯、形成生態文明發展的合作,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的社區,推動“生態文明”的知識與教育實現全社會高質量、專業化、體系化以及全方位的普及與傳播。
歷時三個多小時的交流會上分享的議/提案建議遠遠不止這些。通過總結分析,筆者發現有關可持續發展的議/提案建議主要集中在完善流浪動物和野生動物的相關立法、工程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低碳減排的科技創新和數字平臺建設以及生態文明教育推進等等。這些議/提案建議成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份力量,最終匯聚成流入大海的磅礴力量。
期待代表社會各界聲音的可持續發展的建議,能夠被更多即將參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聽到并引起關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