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9月15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中宣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我國
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扭轉了二氧化
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
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十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黃潤秋介紹,我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體制不斷改革,建立和實施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河湖長制、生態保護紅線、排污許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一系列制度。我國還制修訂了30余部相關法律法規,將制度體系越織越密,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去年10月,我國作為公約締約方大會主席國在云南昆明舉辦了COP15第一階段
會議,設立生物多樣性基金并通過了《昆明宣言》。
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十八大以來,從“堅決向污染宣戰”到全面部署“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再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面臨的矛盾問題變得層次更深、難度更大、范圍更廣。
黃潤秋用三大變化概括了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空氣質量發生歷史性變化。去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4.8%,歷史性地達到了世衛組織第一階段過渡值;去年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較2015年增長6.3個百分點,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二是水環境質量發生轉折性變化。這十年,全國地表水I—III類斷面比例提升了23.3個百分點,達到84.9%,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體基本得到消除,群眾的飲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是土壤環境質量發生基礎性變化。我國出臺了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礎性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開展了全國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詳查,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有效遏制了土壤污染加重的趨勢。
這十年,我國生態保護成效顯著。黃潤秋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得到系統性完善。我國制修訂了生物安全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20多部法律法規,首創設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將超過25%的國土面積劃為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監管力度達到最大值。
據了解,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下,一批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安全屏障得以有效鞏固。推進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試點,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和瀕危物種拯救工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實現創新發展,組織5批共362個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縣、13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引導各地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