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展商業銀行碳賬戶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商業銀行不斷圍繞個人和企業碳賬戶開展綠色金融創新,開始發揮碳賬戶在碳普惠工作中的正向效能。針對現階段我國碳普惠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努力,激發碳賬戶在金融場景、金融產品創新中的作用與價值,更好地助力“雙碳”戰略目標實現。
(一)完善制度建設,加大碳普惠制發展的支持力度。碳賬戶承載著大量的數據信息,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則能夠標準化碳交易的規則和流程,保障碳賬戶平臺長期合規運營。因此,國家層面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整合各碳賬戶平臺,明確個人及企業參與碳積分的權利與義務,適時制定銀行個人和企業碳賬戶相關的制度,明確碳賬戶運營機構的市場準入標準和運營規則,嘗試推出銀行碳賬戶全國團體標準,為銀行業發展碳賬戶提供支持和參考。與此同時,我國應在政策導向上繼續加大對綠色金融企業及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資金向綠色低碳領域偏移,增強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考核比重,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方式,充分發揮我國財政資金引導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正向導向。
(二)統一積分規則,支持和保障碳賬戶可持續發展。碳賬戶積分規則的標準化意味著碳賬戶平臺的專業性、科學性、合理性,是其拓展用戶使用量、增加用戶黏性的前提條件。我國金融管理部門應適時研究分析國內外現有的個人及企業碳減排量折算方法,探索出一套理論扎實、行之有效的折算標準。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力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碳減排成果的科學計量、碳積分數據同業可比,減少各平臺之間的惡性競爭,維護
碳金融市場穩健發展。此外,在企業、項目、個人行為的綠色屬性認定上,我國也應加快建立統一的評定劃分標準,大力支持并推進商業銀行綠色金融試點工作,在部分領域先行探索綠色低碳相關規范,為制定國家標準提供實踐經驗。
(三)優化數據采集,拓展場景應用,實現碳數據安全共享。在數據采集方面,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挖掘數據價值,同時加大對個人消費、企業經營等行為數據的保護,不斷提升數據安全管理能力,切實保障用戶信息安全。此外,為擴大碳賬戶數據統計范圍,全面涵蓋綠色低碳場景及行為,建議由政府部門牽頭建立碳賬戶數據互通機制,形成數據互補、場景整合。在數據應用方面,商業銀行應充分挖掘并豐富個人碳賬戶的相關應用,將用戶衣食住行用等多種場景納入,豐富碳賬戶在零售金融端的切入口,并增加碳積分的使用范圍,匹配盡量多樣的金融服務權益,真正實現社會公眾自主選擇、碳賬戶激勵下的綠色低碳生活美好愿景。在數據共享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快建立碳數據共享機制,盡快形成有序的數據共享與流轉體系。同時明確數據使用過程中的權限邊界,在法律框架下實現數據價值性與隱私性的平衡。
(四)加大宣傳力度,激勵公眾踐行綠色生活理念。我國碳賬戶實踐正處在初期發展階段,碳賬戶平臺的建立和運營成本較高,如果依靠財政補貼難以支撐長期高昂的運營成本,且會給國家財政帶來一定壓力。因此各平臺應充分借助市場化手段獲得長期穩定現金流,引導社會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轉移。針對現階段部分企業綠色轉型門檻較高且難以較快實現,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企業碳賬戶,借助碳賬戶相關數據,更好地為企業綠色轉型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強與銀行合作,發揮銀行企業碳賬戶的積極作用,加快碳普惠機制和體系建設。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持續地向全社會普及碳賬戶的作用和權益,吸引和鼓勵更多公眾參與,形成規模效應和口碑效應,最終達到通過激勵個人及企業碳減排行為助力“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的目的。
從長遠看,我國還可以探索推出個人碳配額,為每個公民分配一定的碳排放權,儲存在個人碳賬戶中,作為個人的碳排放配額。個人在購買汽油等能源時將扣除碳配額,未使用的碳配額可利用碳賬戶進行自由交易,從而實現強制性減排市場、自愿性減排市場和碳普惠交易市場的有機統一。
(第一作者為秦農銀行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