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計量
“動員”消費側的參與,既符合阿里巴巴的商業基因,也呼應了國情。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整個家庭活動
碳排放已經占到了國內總碳排的40%,且這個比例還在持續上升,個人的減碳心智和行動,很可能成為撬動商品生產者、服務提供者碳排現狀的支點。
中華環保聯合會
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蔣南青對華爾街見聞解釋:“我們現在的生活模式決定了在產品后端消費中會消耗更多資源,比如說汽車制造消費的資源和能量是固定的,但在每天駕駛過程中帶來的氣候變化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制造時的碳排放,這種to C的衣食住行的排放又是政策難以觸達的。”
一切似乎正好熨帖了阿里巴巴這樣的生態平臺的特性,在本來就成熟的生活場景中嵌入減碳的倡議和激勵顯得順理成章。
不過,一個個體的簡單舉動究竟應該如何計量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否有一個可靠的科學計量方式,是開發“88碳賬戶”的“元問題”。
比如,目前線下已有20多萬個菜鳥驛站網站可以對快遞箱進行回收,但看不見的溫室氣體、漫長的資源再生鏈,都讓減碳變成了某種不可知論——這也會極大影響公眾參與的熱情。
菜鳥綠色物流總經理王昊蘇告訴華爾街見聞,通過與環境合作委員會(CEC)合作的測算顯示,回收每一個快遞紙箱可以減碳37g。
“單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們在315個城市大概每年要回收上億個快遞箱,每一個都有37g的排放,乘以基數就是一個很大的量。”
“一次紙箱回收的
碳減排量,其實就相當于用戶減少了新的快遞包裝箱生產和處置過程當中產生的減排量,考慮到紙箱在整個社會回收鏈路里有一個回收過程,所以計算了在驛站回箱過程中它究竟帶來多少碳排放,以及社會回收鏈路當中帶來多少碳排放,也就相當于是一個項目的減排量和整個社會的基線的減排量做一個相減,減少的碳排放就是我們計算出來的37g。”阿里巴巴集團ESG和雙碳業務部雙碳運營負責人王小喬則補充道。
外賣“無需餐具”這個個微小動作背后,也是同樣的減碳邏輯,相當于減少了一次性餐具在生產和處置環節中產生的碳排放,測算結果是每次減碳52.7g。
閑魚上
買賣閑置的邏輯同樣如此,依據品類來看,減碳量達到68g到62KG不等。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