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與適應并重,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
記者:我國一貫秉承減緩與適應并重的理念,把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作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減緩”與“適應”的具體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要并重?
巢清塵:適應,是通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采取調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減輕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減緩,是通過能源、工業等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較長時間的調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
碳匯,以穩定和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化速率。減緩是根本性減輕氣候變化的策略,但適應對解決眼前問題來說也必不可少。
首先,氣候變化已經發生,如果不通過適應手段加以調整改變,就無法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比如,氣候變化使得光熱水都發生了變化,農業種植布局需隨之調整。天氣氣候災害發生多,就需要選配更好抵御災害的品種。這些都是適應措施。
其次,減緩措施產生效果需要時間。溫室氣體可以存在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即使減排,但是過去和現在排放的溫室氣體還會繼續影響氣候系統要素的變化,其后果在很長時間里還會有所表現,比如海平面在未來幾百年仍會上升。因此,對于已發生和即將發生的風險,必須要靠適應措施來減少不利影響。
黃剛:減緩和適應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輪子,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前的變暖趨勢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轉,但是能被減慢,讓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有更多時間去適應。
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不可避免有兩個原因:首先,氣候系統慣性大(主要由于海洋的響應比較緩慢),因而溫度對已存在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只有部分響應。即使今天停止所有排放,在氣候達到一個新平衡前,殘余的變暖效應仍會在今后幾十年內繼續發生。其次,轉變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全球經濟也要花時間,溫室氣體排放和隨之而來的變暖仍不可避免。我們既要通過減緩行動,使變暖速度逐漸下降并最終停止,也要主動適應氣候變化。
記者:《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什么是“氣候適應型社會”?我們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黃剛:根據《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描述,氣候適應型城市的建設目標是“城市應對內澇、干旱缺水、高溫熱浪、強風、冰凍災害等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全面提升”。同樣,氣候適應型社會就是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適應能力較強的社會。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需要政府、企業、社區及公民的集體行動,涉及城市建設各個環節,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城市的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
從世界各國經驗來看,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成功的關鍵包括:將政府作為適應氣候變化治理的領導者;提高各區域各部門的高效協調溝通能力,同時還要保證一定的公眾參與度;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同時還需要持續地跟蹤和評估;最后,政策的落實要因地制宜,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氣候適應型社會。而IPCC也將一個完整的適應循環分為四個基本步驟:評估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和風險,制定適應規劃,采取適應措施,監測和評估適應情況。這里就包含了國家、政府、企業及公眾等多方責任。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頻發,而目前我國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各部門協同工作機制還有待完善。作為科研人員,我們也應攻堅克難,加強科研與業務的合作交流,將科研成果實用化,更好地服務于氣候風險評估政策制定當中。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