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
碳中和社區不能夠“閉門造車”,從今年的5月份開始,我到美國和歐洲多國進行了一圈走訪,集中安排見低碳發展方面有經驗的人士、項目和企業,很多是老友相見,故地重游。我發現,帶著
碳中和的視角進行交流,給我帶來了全新的啟示與收獲。
我舉一個例子,就是位于德國柏林的歐瑞府零碳科技園。我此前來過兩次,這次是第三次來訪,反而這次的體會最深、收獲最大。為什么?
前兩次來參觀,都是從萬科的、城市更新的視角來看。當時已經了解到,這個項目是基于百年前的煤氣廠改建而成的一個產業園區。單從園區設計和建筑角度看,是一個不錯的城市更新項目。這一次再來參觀,我帶上了碳中和的視角。而這一次負責介紹項目的,也不再僅僅是開發商,而是一家負責園區能源系統建設的歐洲公司。
這次,我了解到了這個項目的內涵,不僅是城市更新,更是一個完整的能源轉型
案例。從10年前,這個項目就已經規劃了零碳能源站、儲能設施、高能效建筑,加上智能微電網和智慧運維系統等技術手段,讓園區足以實現零碳。
項目建設的方式摒棄傳統的一次性投資改造的做法,而是在一個頂層規劃的指引之下,持續迭代的建設方式。舉個例子,園區內當年的煤氣儲罐仍然矗立,從一開始就計劃被改造成為一個儲熱罐。經過長達10年的改造,這個儲熱罐仍然沒有完工,但并不妨礙歐瑞府的
碳排放持續減少、產業蓬勃發展。更有趣的是,這個持續迭代的過程,反而吸引了大量創新團隊貢獻智慧。目前這個園區有150家創新型企業,近3500人入駐,甚至“一房難求”。
在明確的轉型規劃之下,園區的產業導入也都完全圍繞零碳主題開展。優秀的運營策略、品牌營銷,讓歐瑞府成為了德國能源轉型的創意靈感的象征,也成為了一個可以獨立運作的商業項目。
碳中和為審視一個社區項目發展,提供了更完整的視角。由表及里,從規劃到落地,從商業到環境,從建筑到能源,都完整的串聯到了一起。有趣的是,歐瑞府的技術合作方,也正是我在大梅沙萬科中心改造項目的合作伙伴。我所構建的團隊和示范項目,從一開始就秉承著完整的碳中和社區理念,相信這樣的做法可以讓我們走的更遠。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