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和經濟下行等多重挑戰。與此同時,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進一步顯示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致使全球氣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站在時代選擇的重要節點,如何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處理好經濟平穩增長、能源安全與減污降碳的關系尤為重要。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探索如何以低碳能源科技革命為標志的產業革命為突破口,協同推進經濟增長、能源安全和氣候穩定等多重目標。
6月14日,能源基金會攜手
兒童投資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在國合會氣候專題研究課題組指導下舉辦了“穩增長:協同推進經濟增長,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為題的線上
論壇。
論壇圍繞高質量增長、
低碳經濟與能源轉型,就如何厘清穩增長中的挑戰,展開了深入探討。
鄒 驥
國合會特邀顧問、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
加速超常規、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穩增長、強化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多得之舉
全球在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下行中尚未恢復,又受到俄烏沖突引起能源供應與
價格憂慮;與此同時,氣候危機日益嚴峻,是否要放緩氣候治理步伐先解決經濟增長與能源保障問題?我們認為,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信心,通過加速能源轉型協同推進實現穩增長、能源安全與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
從投資、消費與貿易這些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來看:首先,
綠色低碳投資完全可以顯著支撐經濟增長,2021年中國社會總投資約為55萬億元人民幣,能源基金會測算表明,在能源轉型、數字經濟、
綠色城鎮化、數字化產業融合和升級改造以及研究和創新等領域的投資額約占全國2021年年度總投資額的約1/6;其次,綠色消費也可成為強勁的經濟增長動力,在購買電動汽車與高能效電器等
低碳生活品方面的消費可達到1.1萬億元/年;第三,在低碳貿易方面中國也有著巨大潛力,包括可再生能源設備零件的生產、高鐵、特高壓直流輸電、電力運輸及低碳電器、高能效制冷等設備,如果能打通貿易壁壘并避免出于政治博弈的制裁,都可以給經濟增長帶來很強的支持。
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將最終解決中國電力安全問題。能源基金會分析表明,中國現有火電廠裝機總量完全可以滿足電力高峰負荷需求,不需要新建煤電廠來保證能源安全,而是應該增加電網調度和輸配能力和整個電力系統的儲能能力,通過電力跨區域調配解決局部高峰負荷時間的電荒問題。需要更多的風光水煤互補、電網互聯、儲能、電力市場改革,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本地消納或外送并確保發電量在需要時能被輸送到需要的地方。
經過努力,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滿足中國能源需求增長要求的,同時幫助中國實現其社會經濟發展及能源安全的目標。根據能源基金會測算,2017-2021年,中國電力需求年均增長量約為4700億度電,如果新增太陽能和風能裝機約為3.5億千瓦(其中太陽能和風能各約增加1.75億千瓦),這些增長需要每年約80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其中太陽能約4500億元、風能約3500億元),投資額約為過去幾年均值的1.5倍;帶來每年新增裝機發電銷售收入約2350億元;預計在五年內增加500萬新增就業。
中國在能源轉型中已經采取了很多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措施,我們希望未來能繼續堅定這個方向,加速超常規逆周期從源網荷儲用諸多方面均衡投資可再生能源系統,把短期的穩增長穩就業目標和長期的綠色低碳目標相結合,協同實現經濟增長、能源安全與氣候安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