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無止境
近年來,越來越多長三角城市爭做“賣碳翁”,積極探索林業碳匯交易新路徑、新模式。
比如,衢州開化推出林業碳匯質押貸款,采用林業碳匯價值質押與林權抵押或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捆綁方式,累計發放貸款960余萬元。麗水通過助力打造“零碳會議”“零碳網點”等,向浙江省事務局等多家政府機關單位出售碳減排指標。
2020年12月,麗水達成首筆碳交易。當時,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花費6100元向遂昌縣高坪鄉箍桶丘村購買61噸林業碳匯,用于中和抵消浙江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人員培訓期間產生的碳排放。一年多的時間里,麗水先后賣出6筆共670余噸碳減排指標,“賣碳”最多的龍泉市蘭巨鄉官浦垟村,因此獲得了5.5萬元的收入。
近日,官浦垟村又向龍泉農商銀行蘭巨支行出售了31.92噸林業碳匯,用于抵消其2021年度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此外,中國工商銀行麗水分行營業部購買了慶元縣賢良鎮192.65噸碳匯減排量。兩家銀行因此獲頒碳中和證書,麗水銀保監分局統信科科長張超藝告訴記者,這是麗水首次有社會資本參與林業碳匯交易。
與安吉鼓勵竹林經營采伐不同,麗水多筆碳交易背后,森林碳匯增匯更側重保護和再造,引導人們護林造林。2015年,麗水市首個森林經營碳匯項目落地慶元縣,預計每年可給賢良鎮帶來上百萬元的潛在碳匯收益。那時候,賢良鎮湖源村的護林員周小興第一次發現,原來植樹造林真的能賺錢。在他的青年時代,包山燒炭是潮流,砍樹伐木是村民的必備技能,光頭山、癩頭山在當地隨處可見。直到十多年前,伐木等“靠山吃山”的營生被叫停,他才從伐木工轉為護林員。
風向變了。2006年起,麗水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出了林權抵押貸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等制度,為林業碳匯產權管理打基礎。去年12月22日,麗水市森林碳匯管理局掛牌成立,下一步還將在林業碳匯交易標準和市場建設等方面持續探索。諸煒榮覺得,這或許是個新契機。目前,僅靠區域里的“內循環”很難消化掉當地的林業碳匯存量和增量,未來可能需要更大范圍、更高層級的平臺來發揮作用,從而有效銜接碳匯生產方、交易方以及相關機構等。《京都議定書》以聯合承諾的形式首次提出了碳交易的概念。長三角想從碳交易中嘗試破題,不僅要分開發力爭取在體制機制上形成突破,更離不開互相間的交流與共享,聯合起來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