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21年全國
綠色低碳典型
案例中,廈門東坪山片區近零
碳排放區示范工程、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分別以社區、園區的門類入選。它們能給我省其他社區、園區的低碳發展帶來怎樣的啟示?連日來,本報記者先后赴兩地進行采訪。
全省首個近零碳排放示范區——東坪山片區,地處廈門中心城區,是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坐擁天風海濤,被青山所環抱。片區面積85.5公頃,包括東山社和東坪山社兩個自然村,共有1020名戶籍人口。
2019年前,該片區還是違章建筑雜亂無章、餐飲民宿低端粗放、污水垃圾處理無序的“城市傷疤”;如今,它已成為人居環境優美、自然生態良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初見成效的“城市綠肺”。
蝶變如何發生?
拆違之后
2019年,為了還綠于山林,廈門啟動東坪山片區生態敏感區違法建設專項整治,全面拆除違章建筑,整治違規會所、農家樂、小作坊及非法養殖等污染單元。
東坪山發展提升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人員陳林介紹,截至當年11月,違建整治基本完成,共處置違建1099棟、違建面積85000多平方米,清理占地面積581126平方米。
“經測算,東坪山片區在2018年的碳排放總量為1296.88噸,而違建整治的減碳量高達1170噸。”廈門思明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湯元勝告訴記者,2019年12月,森林覆蓋率超過80%的東坪山片區碳排放(包含林業
碳匯)為7.12噸。折合下來,全年碳排放水平約為85.4噸。
2020年,東坪山片區進入提升改造階段,向打造“高顏值城市生態公園”的目標前進。同年,由于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前期工作基礎,該片區被廈門定為近零碳排放示范區的創建單位。
近零碳排放,指綜合利用各種低碳技術、方法和手段以及增加森林碳匯等
碳中和機制,減少碳排放,實現在建筑、交通、能源、農業、林業、廢棄物處理等領域限定區域范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逐步趨近于零。簡單來說,近零碳排放并非完全沒有溫室氣體排放,而是指結合碳匯抵消,讓區域內的凈排放量趨近于零。
當年6月,《東坪山片區近零碳排放社區示范工程創建工作方案》出爐,標志著該片區正式進入近零碳排放區創建期。自此,片區所有提升改造項目,從規劃、設計到建設、驗收,每一步都必須服從綠色循環、低
碳減排的指揮棒。
“我們的主要工作,包括違建復綠和林相提升,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村子的人居環境,以及在生態容量許可的情況下,保護性地開發相關旅游資源,讓當地村民吃上‘生態飯’,讓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享受美景。”陳林說。
工作人員進一步在違建拆除區域植樹造林,在建筑物旁開展綠化,并保護現有植被,對植被綜合碳匯能力進行鞏固。此前,片區樹種較為單一,多為木麻黃、相思樹,工作人員還開始進行林相改造,優化樹種結構,以豐富森林景觀,維護生物多樣性,并增加碳匯。
2020年起,該片區開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建設,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主體責任制,逐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記者看見,東山社大門外,4個不同顏色的分類垃圾桶一字排開,各類垃圾被居民有序地分類投放,廢棄口罩還單獨設桶。社區內垃圾不落地,不見污水,四處干凈整潔。
“垃圾分類工作全面展開后,年減碳量約25噸。”湯元勝介紹說。
此外,東坪山片區新建污水管道5.2千米,對社區生活污水進行截污納管,實現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溯源;整治東坪山水庫、東山水庫周邊排污口23個,水庫水質達到Ⅲ類功能區標準,水庫邊成為市民健行、游玩的好去處。
當年9月,東坪山片區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創建工作驗收會舉行,
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驗收,這也意味著廈門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首個近零碳排放示范區。
年底測算顯示,2020年,東坪山片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碳排放為“負排放”,為-35噸,實現了由減碳到零碳再到增匯的飛躍。
貫穿始終
去年,東坪山片區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進入鞏固提升階段。片區居民的生活更為綠色低碳,綠色的生態旅游元素也吸引來更多游客。
一進入東坪山片區的山路,記者就看到道路兩旁的路燈上掛著標志牌,上書“太陽能路燈,每年每盞發電量198千瓦時,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9千克”。
記者了解到,整個片區的新增路燈全部采用太陽能供電,能根據光線的變化自動開關、調節亮度,可起到節約用電的作用。截至目前,片區已建設太陽能路燈429盞。
不時在林間山路中穿梭的紅色純電動巴士,也是東坪山一景。片區建設了一條純電動公交線路,安排了3輛純電動巴士,既滿足村民和游客的出行需求,又節能環保。
據測算,東坪山片區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每年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8噸,其中,路燈年減碳約59噸,純電動公交車年減碳約29噸。
片區中,一座名為“山嶼悅客棧”的民宿吸引了記者的眼球。石墻、稻草灰、草編裝飾、綠植……樸素又安靜,營造出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
民宿管理人秦屹告訴記者,建材盡量再利用了原址拆除的石材、老木頭,其他建材也盡可能就地取材,減少材料運輸的碳排放;墻體使用生態稻草漆,環保減排;內部全部采用節能智能電器;團隊日常管理中,也盡量減少一次性耗材使用。
“這是低碳民宿的樣板。”廈門東坪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企劃負責人陳拓說,“我們要打造一個民宿服務
平臺,鼓勵、幫助村民和外來資本根據規劃參與民宿開發。他們可以山嶼悅客棧為藍本,打造
綠色建筑、低碳民宿。”
廈門東坪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由象嶼建設集團和鼓浪嶼旅游投資集團于2020年合作成立,負責東坪山片區的旅游開發。在綠色指揮棒下,從民宿、停車場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到景園景點的打造,公司都將低碳意識貫穿始終。
片區內的“鄭成功東坪弈棋”主題公園,在原有的山形地貌基礎上進行景觀優化處理,階梯、步道、路面的建設都是就地取用石材、木頭等,配套設施全部采用節能設備,如感應水龍頭、感應燈光、高效節能LED燈等,綠化灌溉也是利用自然集水,以節約用水。
“景觀設計時,我們注重結合東坪山片區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不改變原有地貌,并在施工中采用節能降耗技術。這一切,都是為了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水平,從而形成綠色、生態、低碳的景園景點。”陳拓說。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林劍藝研究員參與了東坪山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規劃的編制。在考察了國內多地的低碳
試點創建情況后,基于東坪山片區的自然稟賦、現有條件,他認為,從能源轉型、低碳消費等方面推進綠色低碳,是最為行之有效的做法。
他非常認可東坪山片區開發的“碳普惠”App。“碳普惠”會對居民或游客
低碳生活方式進行補償和獎勵,鼓勵居民進行低碳出行、樹木認養等低碳公益、低碳知識問答等活動獲得積分,兌換商品或服務,以此調動全社會踐行綠色低碳行為的積極性,引導大眾樹立低碳、節約、綠色、環保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理念。
填補空白
在東坪山的實踐以及廈門市創建低碳城市、生態城市等各項工作基礎上,去年8月,廈門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廈門市低碳工業園區驗收技術規范(試行)》《廈門市
低碳社區驗收技術規范(試行)》《廈門市低碳景區驗收技術規范(試行)》和《廈門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之近零碳景區驗收技術規范(試行)》。
“實現‘雙碳’目標,既需要‘時間表’,也需要‘施工圖’。此前,國家和我省均沒有相關的創建技術規范和驗收標準,在推動低碳創建的過程中,出現了無驗收技術規范可依據的困境。”廈門生態環境局大氣處高級工程師宋榕榮說,幾個《技術規范》的發布,填補了低碳示范區建設評價體系的空白,具有先行性、引領性和可復制性。
《技術規范》主要包含范圍與定義、驗收基本要求、低碳化建設原則、驗收過程、指標體系框架等內容。低碳工業園區設置5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低碳社區指標設置5個一級指標和17個二級指標;低碳景區設置5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近零碳景區設置5個一級指標和21個二級指標。同時,還根據低碳工業園區、低碳社區、低碳景區建設特征及管理情況,利用指標得分法,分成一星、二星、三星等三個不同等級。
“《技術規范》給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低碳創建區開出‘配方’。”宋榕榮說。
低碳工業園區創建,堅持以提高
碳管理能力為著力點,充分發揮工業園區集聚功能,把低碳發展的理念和方法貫徹于園區空間布局、產業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各個方面,鼓勵各類工業園區通過整合完善產業鏈,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逐步提高創建水平。
低碳社區創建,從鼓勵老舊小區低碳創建、新小區高標準規劃角度入手,從綠色能源、資源循環利用、低碳出行、智慧生活等方面,著力推動打造舒適、人性化的社區空間,鼓勵低碳社區逐步創建,提星創優。
低碳景區、近零碳景區創建,貫穿旅游出行、住宿、餐飲、游覽、購物等多個領域,主要從加大低碳旅游的宣傳角度入手,引導游客形成
低碳環保的出行、消費理念,建立新興旅游方式。
而在入選2021年全國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后,東坪山片區也并未停止低碳探索的腳步。
“今年,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進入總結經驗并推廣的新階段。我們將繼續開發建設生態景園景點,并在生態環境局的指導下建設低碳教育館,努力將片區打造成綠色文化、低碳理念的宣傳陣地。”陳拓表示。
“綠電”之園
福建日報記者 陳旻
13日,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興化灣畔的港前大道邊,兩臺風力發電機直插天際。潔白的尖葉切割開海風,構成了整個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的背景。
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全國首個碳中和工業園區、2021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十大園區中我省唯一入選園區。
這兩臺分布式風機都是園區生產的,功率分別為7兆瓦、8兆瓦,提供的電力不僅可以完全滿足園區內部使用,還可以通過電力公司為園外的企業提供“綠電”。
從高處俯瞰整個園區,所有的工業廠房、室內運動場的屋頂都由光伏板組成。分布式屋頂光伏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功率為8.2兆瓦。
目前,風機、 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已全部并網發電。
“要實現減碳,能源是大頭。對于以用電為主的園區,提高‘綠電’的比例,減碳效果最為立竿見影。”產業園副總經理張裕浩說,需要提前規劃園區的能源結構。“我們不僅生產
清潔能源,而且希望生產全過程都盡可能使用
清潔能源。”
由于臺灣海峽形成的“狹管效應”,福建風向穩定、風力充足,擁有很好的風力稟賦,也自然獲得風電企業的青睞。2016年,中國長江三峽集團與福州市合作,建設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
作為我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計劃于2040年實現碳中和。而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作為集團的第一個產業園區,建綠色園區樣板的目標,在規劃之初便已確立。
綠色生產與園區同步規劃、設計。首先就是在供電上,為園區設計了集風電系統、屋頂光伏系統、儲能及微網控制系統于一體的“智能微網系統”。
風電系統,在園區規劃之初已為分布式風機用地、風電系統做好預設;屋頂光伏系統,則在建筑設計時,就有別于傳統BAPV(在現有建筑上安裝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而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用光伏器件直接代替屋頂建筑材料,不僅降低建筑用能,在建筑外觀、設計壽命、受力、防水以及屋面運維等方面還具有更佳性能。
在供電系統之外,園區內各個建筑也追求綠色環保。根據綠色建筑要求,園區各樓房使用節能照明、節能空調設備、環保建材;建設雨水收集系統,從屋頂將雨水收集至地下蓄水池用于綠化……經檢測,建筑節能率達到51.23%,目前已獲評為綠色建筑。
園區建成后,逐步引進金風科技、東方風電、中國中車、中國水電四局、艾爾姆等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風機、電機、葉片、構筑件等海上風電機組大部件的產業鏈。2021年,產業園轉入生產運營階段。
這一年,各入園企業生產的產品價值總額超過100億元。同時,產業園響應國家“雙碳”號召,率先實現碳中和。
由中國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批準的第三方機構——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對園區能源替代、
節能減排等手段和措施進行鑒證,并對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核查。
根據核查報告,該園區內所有風電產業工廠、入駐服務企業及產業園運營公司生產運營范圍內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通過建設儲能與分布式光伏,提高可再生電力使用比例,加強節能管理、注銷減排指標的方式實現了碳中和。
“經過實踐,我們感到對工業園區來說,要實現低碳甚至零碳,提高清潔能源的比例是最有效且最具操作性的方法之一。”張裕浩認為,在福建多地都有相似的自然條件,三峽風電國際產業園的綠色低碳模式或可成為借鑒。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