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以來的中國環境經濟發展特征
按照上述分析框架,自2020年9月以來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環境經濟發展趨勢表現出以下幾方面明顯特征。
第一,經濟增長上總體趨好,存在結構性短板。短期內經濟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經濟總量維持中高速(以中為主)增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就2021年前3季度的經濟增長而言,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
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在長期,經濟增速則先快后慢,一直到2035年經濟翻番,到2050年經濟上達到中等發達水平,人均GDP從2019年的1萬美元增長為2035年的2萬美元和2050年的3萬美元。如果屆時能順利實現3萬美元的人均GDP,應該說14億人的經濟體量帶來的總經濟規模是非常驚人的,將在民生上和福利上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比照今天中國最發達的經濟區域——長三角區域,也就是說2035年全國范圍的普遍富裕程度就可以達到目前的長三角區域。這樣的經濟發展勢頭無疑是非??上驳?。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結構性短板,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效率不高、創新不夠和后勁不足等方面,克服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仍然離不開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只有改革和發展才足以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
第二,生態環境保護上短期承壓,長期轉好。相比于經濟穩步增長的態勢,生態環境保護在短期仍然面臨較大壓力。根據最新公布的環境公報,“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穩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但與此同時,“2020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202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比59.9%。全國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城市PM2.5濃度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臭氧濃度呈波動上升趨勢,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時有發生。”總體上,生態環境保護上的短期表現顯然不如人意,成為制約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因素。
但在長期,生態環境保護將厚積而薄發,呈現出先慢后快的特征。以
碳排放為例,到2030年為止的10年內,我國排放總量仍無法穩定地站在峰值上,但在10年后,隨著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持續調整,
碳排放總量將在越過峰值后出現下降,而且不斷擴大下降的幅度,直至降到谷底。與碳排放
走勢相似,其他環境污染物的排放也將不斷實現峰值,進入下降通道,進而極大地改善大氣環境、水環境和土壤環境。
根據《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到2025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1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85%,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屆時,綠水青山、藍天白云就不再只是某些地區的“專利”,而將成為全國各地的普遍常態。
第三,來看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關系?;谝陨辖洕鷤扰c環境側的分析,短期里經濟與環境將處于相對“失衡”狀態,不僅未能實現EKC曲線右側的相對平衡狀態,而且也并不是簡單停留在EKC曲線左側的“爬坡”階段,而是處在從左側爬坡向右側下坡的關鍵轉折期。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整體上仍沒有徹底擺脫對污染排放的依賴,經濟總量的擴張和經濟結構的轉換呈現出兩股相反的力量,前者繼續加大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后者則在技術、制度、結構等層面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資源的利用效率,減緩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兩股力量相互抵消、勢均力敵,使得經濟增量變得越來越綠色、健康,但經濟存量部分還需要一段時間消化,直至最終結構轉化效應大大反超經濟總量擴張效應。因此,在中長期,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要更為平衡,2030年碳達峰后經濟繼續以中速增長,直至2035年翻番,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水平(此時碳排放總量大幅降低),最終依靠低碳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環境上實現零碳綠色(2060年最終實現凈零排放)。在中長期,正是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才使得兩者相得益彰,經濟與環境的長期平衡性無疑遠遠好于短期的平衡性。
第四,局部地區環境經濟發展勢頭可喜。學界一直在關注并深入研究各項環境保護政策(包括環保法律法規與環境經濟政策等)對經濟發展的各種影響,研究發現,這些影響在地區上呈現出明顯的異質性,其中東部沿海地區的綠色發展效應尤其突出,包括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環境質量改善與經濟增長齊頭并進,體現出在污染物排放與經濟增長持續脫鉤的總體特征。通過對這些區域(城市)的研究,我們發現,在經濟上先行的區域目前也正走在生態環境保護(低碳)的前列,這意味著,前期堅持高速經濟增長的成效已經慢慢轉化為綠色低碳發展的優勢,最終改變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失衡關系,從失衡走向了平衡。這些地區的發展經驗對于其他地區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也就是在維系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平衡關系的制度和政策等方面,一定要久久為功,長期堅持,才能帶來效果。
總體上,目前我國環境經濟發展處于從“掛鉤”向“脫鉤”的關鍵轉型期,是環境經濟低水平均衡走向高水平均衡的轉折期,有必要加大各方面的制度與政策力度。有幾方面工作需要注意:
第一,在環境經濟發展中,主要的矛盾仍然在于生態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金融發展,這個總體特征沒有改變,不能在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
第二,在環境經濟發展中,解決生態環境經濟矛盾的辦法是“脫鉤”的條件下持續發展經濟和金融,而不是以犧牲經濟增長來換取生態環境質量;
第三,在環境經濟發展中,科技進步推動了金融與生態環境的融合,一定要深度把握最新碳中和前沿技術,在把控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利用資本的力量來保護生態環境。
(李志青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