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全球主題為“修復我們的地球”,國內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球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挑戰,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2020年9月22日,我國向國際社會鄭重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目標提出7個月來,碳達峰
碳中和已成各界熱議話題。作為經濟大省和
清潔能源大省,四川如何看待碳達峰碳中和,又如何展開降碳行動呢?
一場“硬仗”!機遇挑戰并存
2021年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
會議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既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大考”。如何落實,將是各地各行各業必須直面的課題。
四川聯合
環境交易所董事長、省金融學會
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何錦峰認為,在摸清碳排放家底的基礎上,要定好
碳減排計劃,明確什么時候達峰、峰值設置在什么水平、采用什么方式。
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院長羅彬建議,未來40年我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強度降幅,用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要找準四川的定位,結合碳達峰約束的要求研判未來十年
走勢和增量空間;抓實抓細碳排放存量削減,深度挖掘煤炭減量潛力和節能潛力;管總管早碳排放增量控制,堅決遏制單位GDP碳排放量相對較高的項目上馬;堅持法規和科技先行,出臺四川省低碳發展促進條例,大力推動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能源轉型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備受關注。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省區域科學學會會長周江建議,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制定合理的水電開發規模和強度規劃。圍繞“風光水”,省清潔能源產業聯盟秘書長劉麒認為,高碳能源的開采使用是形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提倡清潔能源的使用、促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是促進碳達峰的一項核心任務。他建議,利用水、風、光、儲、氫等一體化的多能互補開發思路和創新的能源技術來促進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四川大學教授、省能源協會秘書長馬光文認為,可加快發展特高壓電網,持續優化省內主網架,加快構建水電
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處理好水電外送和自用關系,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
碳達峰碳中和是更嚴的“碳約束”,也是做大
低碳經濟的契機。永祥股份碳資產主管汪軍表示,政府可通過財政資金扶持低碳產業發展,進而帶動民間資本投資注入。省節能協會副秘書長景成相建議圍繞公共機構做文章,實施“煤改氣”“煤改電”,建設全電廚房,推廣新能源公務車、太陽能、淺層地熱能。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濤則關注到農業農村領域,建議通過多能互補提升農業農村可再生能源比例。
高位推進!明確行動路線圖
省委、省政府多次研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認真落實中央部署,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省委書記彭清華主持召開駐川金融機構工作座談會時指出,要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2021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和四川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省
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積極落實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赴有關地方、行業協會、重點企業開展調研,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生態環境廳舉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氣候投融資座談會和工作推進會,組織開展碳排放摸底和目標測算。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能源局等部門主動謀劃相關領域降碳工作。
一些地方“十四五”規劃也提出碳達峰碳中和任務。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構建綠色
低碳生活圈,力爭在全國率先建成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城市。
積極行動!創新探索轉型路徑
為倡導低碳為榮的社會風尚,省生態環境廳、文化和旅游廳、體育局、機關事務管理局、林草局聯合印發全國首份社會活動碳中和省級推廣方案。成都國際環保博覽會通過購買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消53噸碳排放,開了碳中和會展先河。無獨有偶,據“點點碳中和”
平臺統計,已新增19場次活動實施碳中和,誕生了首個碳中和婚禮、碳中和大數據產業園……
碳達峰碳中和正與產業發展、城鄉建設融合增效。省政府印發《四川省支持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將氫燃料電池產品納入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支持范圍。四川機場集團、雅礱江水電成功參與發行全國首批碳中和債券。成都“軌道上的都市圈”邁出新步伐,線網里程突破500公里,躍升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第四城”。四川天府新區、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推動共建公園城市碳中和示范區。成都市印發“碳惠天府”機制管理辦法等政策,基本形成“碳惠天府”頂層設計和配套制度體系。
協同減污降碳,離不開科技的支撐。4月10日,四川大學牽頭的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成為全國首家省級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該中心將瞄準四川新興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需求,著力突破低碳、零排、負排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創新成果也不斷涌現,東方電氣發布了大型核電半轉速汽輪發電機組自主化成果,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研發出的“電碳”監測模型投入使用。
碳達峰碳中和,四川在“破題”!未來,相信通過全社會的積極行動,一個更宜居、更可持續發展的“天府之國”即將到來。
(記者 張宇)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