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低碳轉型的電力優勢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 王志軒
十九屆五中全會發布了“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展望2035年
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進,堅持系統觀念,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
電力行業要充分認識在低碳轉型中的使命和作為,努力在全國一盤棋中當好自己的角色。
碳達峰和
碳中和對于微觀經濟活動的主體和地區而言是有意義的,建議中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我認為條件的劃分應以自然條件、能效水平、經濟水平綜合分析,率先達峰需要嚴格而規范的核算體系來保障,避免一個地區實現了低碳,是用另一個地區的高碳為代價。要引導和鼓勵促進全社會提前達峰、降低峰值,減少成本的區域行業間的碳轉移。
以低碳化為目標的電氣化滲透在電能的生產、存儲、可應用的各個環節,電能應用的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與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發生深度融合,這些變化都使得電力行業的概念發生了變化,行業率先達峰的判斷非常困難。從政策規劃標準的制定和科學性,針對生產對象和全國單位發電量看排放量,針對地方及全國的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包括熱電聯產在內的電煤占煤炭消費的比重,以及針對激勵先進淘汰落后的看總量的指標,比起行業率先達峰的指標,更能夠從全局的角度發揮電力促進低碳發展的作用。
要優先解決好電網如何適應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結構后,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問題。電網的主要任務一是安全穩定運行,二是大規模接入可再生能源。安全第一與大規模接入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沒有大規模接入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安全第一就沒有達到轉型的目標,而沒有安全第一,大規模接入也沒有意義。要解決好這一矛盾,政府、社會及電力系統的各主體都應該對電網功能作用變化有新的認識。在宏觀層面上,統籌好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工業物聯網、通信網、交通網等多網融合發展;在能源層面上,統籌電網尤其是配電網的能源規劃,并及時評估修訂;在電力層面上,加強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的理論,技術、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時俱進修訂技術標準,分階段提出政策措施和改革措施,并根據情況及時調整,防止各種技術性、政策性、產業性的鎖定效應。
要解決好煤電問題。如果說用兩個字來概括中國低碳發展的道路措施和效果的話,減煤二字不出其右。同理,電力低碳發展的核心是減煤電三個字,但是不分先后,不分地區,不計代價,一減了之,越快越好是行不通的。簡單地用煤電5500小時作為評價全國煤電是否過剩或者是否經濟的標準,本來歷史上就沒有采用過,用于今天就更不合適。一些省份,煤電利用小時數已經低于2000小時,但對于當地電力系統來說,仍然不能棄用。因此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現有的年輕煤電系統如何發揮好在能源轉型中的靈活性電源、熱電聯產供熱、生活智能聯合發電,以及在區域或者產業循環中的能量、物質、價值流的綜合作用上,要嚴格限制單純以提供電量為目的的煤電機組。同時,為煤電的有序退出做好法規、政策、規劃、標準等方法的統籌研究和準備工作。隨著電力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煤電在統籌考慮中,逐步有序退出,是中國碳中和愿景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必然。在最終退出的過程,煤電仍會發揮起靈活性電源、電力安全備用電源的作用。
要解決好儲能問題。儲能發展的好壞決定了能源電力低碳轉型的廣度、深度以及進度,甚至成敗。現有低碳目標愿景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儲能技術具有突破性的發展,和經濟上能夠用得起的基礎之上的。儲能的大規模應用是傳統的發、輸、配、用電能的單項線性配置成為多項配置,促進能源電力物質間的雙向轉換。儲能發展方興未艾,技術及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為未來展現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其特點也決定了在應用的對象、條件、安全、技術、商業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著系統性和綜合性的問題,而這正體現出儲能不可能脫離
新能源發展的進程、電力系統的需求和經濟社會的需求而獨立發展,相信通過“十四五”的技術發展和政策完善,儲能的態勢會更加明朗,在促進低碳轉型中發揮更多的作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