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學會學報》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數量近20年來下降超50%。科學家警告,如果海洋溫度繼續升高,珊瑚規模還會進一步萎縮。
研究人員發現,1995年至2017年間,沿大堡礁2300公里長的珊瑚群落中,大、中、小型珊瑚數量均減少了50%以上。研究表明,2016年和2017年創紀錄的水溫上升導致珊瑚出現大規模白化現象,對大堡礁珊瑚數量的減少影響很大。2020年初,大堡礁出現了更大規模的白化現象,其影響還有待評估。科學家表示,珊瑚的大規模白化是海洋發出的“緊急求助”信號,人類應行動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珊瑚白化是指珊瑚顏色變白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表明珊瑚變得更脆弱。如果生長環境恢復正常,珊瑚可以實現自我修復,但需要數十年時間。報告的作者之一、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教授特里·休斯指出,如果未來海水溫度升高能夠控制在1.5至2攝氏度之內,珊瑚還能生存,否則將兇多吉少。
由于珊瑚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珊瑚數量的減少對大堡礁的生態平衡將產生負面影響。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2019年發布的報告將大堡礁的前景展望從“糟糕”調至“非常糟糕”,主要原因是對各方聯合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效缺乏信心。
此間媒體認為,大堡礁面臨的生態危機也與澳大利亞政府保護措施不力、應對氣候變化態度消極密切相關。澳政府近年來在能源
綠色轉型上步調緩慢,拒絕作出具體的減排承諾。從2015年起,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就進入了不降反升的通道。澳獨立智庫氣候研究所認為,政府的減排政策與聯合國目標并不匹配,澳政府承認2030年的減排目標恐難完成。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