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升溫1.5攝氏度將帶來多大損失?城市霧霾增加2%如何影響人口增長?
“如果全球溫度上升1.5攝氏度,中國城市因高溫造成的如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會增加近5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姜彤說,過去提到全球變暖,大家多想到極端天氣和氣候、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但是對于氣候變化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和風險,卻很難給出精準的應對策略。
2017年,該學院重新組建,姜彤受命擔任院長,同年他參加了“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那時,他心中已有一個“整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未來地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計劃。”
以這個理念為支撐,該學院主動出擊,把過去“高高在上”的大氣科學落到了“地上”。從氣候變化的區域響應、風險評估與管理到冰凍圈地理、干旱區地理學和防災減災,大氣科學像一根傳動軸貫穿其中,70多名精通不同學科的
專家圍繞大氣科學與陸地表層人類活動共同努力,希望擺脫學科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碰撞出新的火花。3年來,該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00多項,發表學術
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
論文100余篇,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球科學在全球排名的持續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
過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我國僅有的兩所氣象專業高校之一。現在通過交叉融合,大氣科學已經擴展衍生出兩個大的學科群:地理科學與環境生態。與以往不同的是,信息技術是大氣科學最重要的支撐之一,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大氣科學更精準也更接地氣。
“‘氣象+’‘+信息’是學校正在打造的交叉融合學科品牌,以大氣科學學科群為主體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以環境生態和信息工科學科群為兩翼建成國內一流學科,形成基礎學科群、支撐學科群和一流學科群的三維學科生態體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李北群說。
發揮師資人才創造力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群不同領域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他們所形成的合力,不僅是“1加1大于2”這么簡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書記管兆勇坦言,面對全校1700多名專任教師,學校作為一個大
平臺,就是要思考如何發揮這些人才的創造力。
“去年開始,學校實施簡政放權改革,核心就是把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權限從學校下放到學院甚至團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人事處副處長施威告訴記者,改革為推行人才團隊化掃除了障礙。
上世紀90年代,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廖宏就找準氣象與化學兩條科學線的交匯點,在國際上率先發展出大氣環境—氣候雙向耦合模式,在“大氣污染物與氣候變化相互作用”領域獨樹一幟。在她的帶領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已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7‰。
2019年,國家特聘專家劉玉寶教授全職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校支持他組建團隊、開通產業人才引進的特殊通道,設立精細化區域地球模擬和信息中心,與中國電科院建立聯合實驗室,并投入了數百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
“2019年全校的人力資本投入達9.6億元,其中高層次人才引進資金比2018年增加近1.9億元,今年還會繼續增長。”施威說,通過“龍山學者支持計劃”全校已經形成一支近200人的高層次人才團隊,今年將再增加60人。
“新氣象”成果遍地開花
今年的農業期貨供求關系如何?洪水臺風多發地區今年的保險費率怎么計算?這個冬天羽絨服該投放到哪個地區?城市屋頂顏色對局部天氣有什么影響……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研發服務讓人大開眼界。
過去,提到氣象大家只知道天氣預報,現在已經擴充到氣候變化、氣候與環境等。
“目前,學校牽頭組建了‘氣象+’科技產業聯盟、正在籌建‘氣象+’知識產權聯盟,與華風、航天宏圖、象輯科技等11家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建立研究院,已轉讓發明專利585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技產業處副處長夏景明透露。
而據南京信大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苗春生教授介紹,該院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育部氣象災害重點實驗室、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為依托,重點研發專業化氣象預報預警關鍵技術及氣象、水文、海洋新型探測設備,開展氣象科研成果工程化和集成創新,目前已經衍生孵化科技型企業20家。2018年,研究院與華為合作,利用強對流臨近預警技術與深度集成技術研發成功鯤鵬氣象一體機。
去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科建設中又獲得了一枚新“棋子”——中國氣象谷。未來5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將依托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打造集教育培訓、項目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于一體的氣象服務行業全產業鏈。(張 曄)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