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投資的歷史必然性
在公開演講中,馬蔚華經常會提及商業向善、金融向善、資本向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判斷?
他在訪談中向記者介紹道,“社投盟以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價值評估模型為工具,以滬深300成分股為對象,選出了可持續發展價值量化得分居前99的上市公司,即‘義利99’,評估標準是既有經濟效益也有社會和環境價值。
在過去五年,這99只股票的累計收益率幾乎跑贏了深滬300、上證50、上證綜指等中國主流指數。這有力證明了中國資本市場是向善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的股票是被資本市場所重視的。”
馬蔚華說,美國也有一個明晟KLD-400指數——從標普500里選出400只既有經濟效益也有社會效益的股票,這400只股票連續20年跑贏標普500,同樣能說明資本向善、金融向善。
2010年,摩根大通和洛克菲勒共同發布報告,最早把影響力投資和貸款、股票、金融市場并列,界定為資產類別的一種;金融危機后,高盛花100億美元收購一家影響力投資機構,以擴充相關人才和項目……
馬蔚華說,華爾街對影響力投資的最先接受,也從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金融向善的潮流。他說,現在很多影響力投資機構的負責人都是從華爾街出來的。雖然他們的薪酬遠不及華爾街,但他們愿意做,愿意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馬蔚華認為這背后其實是價值觀在發生變化。
近三四十年來,商業已經漸漸從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轉向追求社會價值最大化。馬蔚華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發表觀點認為,企業的目的就是掙錢,別的不用管。這是美國當時的主流價值觀。
不過,過了十年又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肯尼斯·阿羅就否定了他的觀點,并提出,任何企業在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時,都會產生負面溢出效應,為此企業要有企業社會責任。
“當時還出現了道德投資,凡是做軍火、毒品的不投。后來出現了不僅堅守底線不投,還要在主動投資時關注社會、環境和公司治理(ESG),也就是發展到了社會責任投資。”馬蔚華認為2015年聯合國通過的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是比ESG和企業社會責任高一級的發展理念,它要求在經濟活動一開始就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致性。
在中國,馬蔚華也看到了商業價值觀的轉變。他說,本世紀初的時候,社會責任是個非常陌生的概念。
將近二十年過去了,現在社會責任已經被絕大多數企業所認可,在A股市場,2007年僅26家上市公司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但到了2019年,這個數量增加到930家。馬蔚華相信,影響力投資也會像企業社會責任一樣,經歷一個發展過程,然后迎來自己的“春天”。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