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高峰
論壇”于8月27日在
北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出席并演講。
潘家華認為,不論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還是《巴黎協定》的目標,都表明了宜居、低碳、和諧是全社會的發展機遇所在。“很多國家非常明確的提出,在2035年前后禁止燃油汽車的上市。我們海南省也提出來,在2030年禁止燃油汽車在海南省上市。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工信部問我們燃油汽車退出的時間表。如果是這樣,還有哪家企業去投資研發燃油的發動機,這個顯然是沒有未來的。我們還有哪家企業投資燃油汽車整車的生產線?這個市場導向,這個可持續力給我們的方向就非常明確了,就是要零碳”。
以下為演講實錄:
潘家華:80年代,我在英國念書時,企業社會責任叫CSR。剛才金所長講,有些是社會責任,把環境當做社會的一種需求。但是實際上,可能這個環境跟社會,還不一樣,跟social還不一樣,因為社會講勞工權益,勞工權益是由市場經濟保障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勞工是可以用腳投票的。
那么,這個環境可能是在我們生產的全過程,它是目標,是約束,也是我們未來的一個導向。應該說進入到本世紀以后,特別是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現在企業把這樣一個CSR證明為叫sustainability,現在有人把它翻譯為叫做可持續性,我把它理解和翻譯為叫“可持續力”,它不是一個生產屬性,它是一個生產力,潛力。
這樣一個可持續力,實際上應該是企業減緩風險,放大機遇的戰略取向,不是一種負擔。我覺得換一種思維,就增加我們的自覺性,然后我們是為了我們這樣一種利益取向。
因為我們從短期層面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似乎是需要投入,是需要成本的,以至于很多企業認為這是得不償失的,不會去主動作為,除非是一種剛性的約束。
但是,如果我們從戰略層面看,企業的這樣一種可持續力,它不是簡單的一個叫社會責任的擔當,它應該是企業面臨各種風險,減緩風險,這就是我們企業放大收益。然后我們企業發展,將來發展的方向何在,機遇何在?這也是可以從可持續力層面講,應該說是企業發展的一種前提條件,或者說是這樣一個客觀的要求。
因為我們說,現在我們社會是面臨著各種風險,這樣一些風險有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環境的各種風險。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些風險,對于投資,作為企業家必須要認知這些風險。
世界經濟論壇在最近八年,每年都要發布一個《世界風險報告》,這樣一個《世界風險報告》是在全球外商企業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去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從我們所得出的這些最大的風險中間,大家看有多少是環境風險?極端天氣事件,顯然是環境或者相關的風險。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措施應對的失敗,顯然應該是環境。自然災害也是環境風險的一部分。我們說,生物多樣性、水資源,這些應該也都是環境相關的風險。
所以,這十大風險中間,有60%都是環境相關的風險,這些風險應該說它是政治風險,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王朝的興衰,多數都是環境災難所助推的,是政治風險,是社會風險,是經濟風險,對企業來講,自然是我們的生產經營風險。
那么,所有這樣一些風險,對于人類活動,企業的生產經營顯然是人類活動,落實不當,或者不負責任的活動顯然是會引致和加劇自然災害。提升企業的可持續力,這意味著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應該去破壞自然,加劇自然災害。
如果說要認知、尊重、順應,就必須要認識到企業在我們的生產經營,在選址當中必須要考慮,因為中國的氣候跟歐洲不一樣,我們是一個季風氣候,但是,原來我們以為臺風是很大的災難,現在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海風把太平洋(601099)的水氣,給我們補充淡水資源,臺風就不可怕,而且是我們淡水資源最強勁有效的補給的動力和源泉。
如果在我們生產經營中間要規避這樣一些風險,就必須要考慮這些自然的條件,自然的風險,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得以持續。而且自然確實是必須要尊重和順應的,自然確實是一種剛性的約束。這樣的約束關于剛性,簡單的說是環境責任,但是客觀的講,就是我們的生存空間所在,是我們的發展潛力所在。如果在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匱乏的衡量下,在西北水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的生產經營,如果是屬于高耗水的,顯然我們是不可能有發展空間的,我們不可能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所以,我們要認知資源的約束剛性是我們的發展空間所在。
我們說這個企業的社會責任、環境責任,實際上要在全球的這樣一些行動方案和議程中間都已經有比較充分的體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大家知道千年目標,也就是2000年所制定的千年發展目標,到2015年主要是講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顯然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間的。所以,2015年的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提出了,不僅僅是人的發展,還必須要有經濟的繁榮,經濟的繁榮必須要有環境的邊界,就是環境的剛性的約束。那么,這個剛性的約束我們又必須要通過這樣一種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來實現。所以,一定要有這么一個和諧的環境。要實現人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環境的保護和和諧、和平我們只能通過伙伴關系、合作共贏來實現。
現在企業走向世界,如果對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中間相關的這17個目標領域且不說,所謂的169個具體目標,那個是太多了。如果說17個目標領域也太多了。但是,“5P”的理念,就是人本、繁榮、環境、和平和合作共贏,這“5P”的理念,我們如果沒有認知,沒有理解,企業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就無從談起。
大家知道,也是在2015年所通過的《巴黎協定》,明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就是在本世紀末,溫度升高的幅度相對于工業革命前要控制在2度以內,力爭實現1.5度。這個溫度就比較虛無縹渺,也正是因為虛無縹渺,所以大家轉換成零碳的進程,也就是實現凈零排放,也就是沒有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或者化石能源燃燒的二氧化碳,即使有點排放,也可以通過地球埋存的手段和森林
碳匯的手段加以吸收,這個手段就比較明確了,盡早的實現峰值。
這個目標對我們來講太遙遠、太宏觀,對我們企業的導向就比較明確了。今后如果是高碳的,顯然就是沒有未來的。企業說,就生存兩年,三年時間,管那么遠嗎?那就無所謂。如果你想成為百年老店,那么這個零碳就必須是我們的導向,我們的競爭力就必須是以零碳的水平和能力來體現。中國現在在全球排放的這樣一種地位,我們是當然的老大。但是,我們在可再生能源零碳,也應該說是屬于世界的老大。作為我們企業的未來發展,怎樣才能提升我們的可持續力呢?實際上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是一種發展的階段使然。也就是現在大家在投資鋼鐵,我們還有空間在投資鋼鐵嗎?我們說投資手機,2018年是18億部,2017年是超過20億部手機,再投資這么大這些產能,還有空間嗎?這些高耗能的。
我們看美國,在過去20年里邊,真正的制造業架構指數是不斷走低的,而我們社會環境這方面,生活品質的服務和產品是在不斷提升的。這也表明,環境責任,可持續力是未來發展的戰略取向。而且這種戰略取向,如果從國際導向和戰略格局看,我們也必須要看到今后在未來發展空間是什么?現在中國人口有人說是斷崖式的下降,老齡化加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的投資,我們的生產,我們的經營,如果不以我們現在這樣一種發展的水平、發展的態勢發展,我們的社會責任也就是一句空話,我們今后的這樣一種發展的空間也應該說就沒有未來。
不論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還是《巴黎協定》的目標,很顯然,我們是需要宜居、低碳、和諧,表面上看起來是責任,實際上它是我們發展的機遇所在。不論是像可再生能源,零碳交通,大家知道《巴黎協定》的目標明確以后,很多國家非常明確的提出,在2035年前后禁止燃油汽車的上市。我們海南省也提出來,在2030年禁止燃油汽車在海南省上市。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工信部問我們燃油汽車退出的時間表。如果是這樣,還有哪家企業去投資研發燃油的發動機,這個顯然是沒有未來的。我們還有哪家企業投資燃油汽車整車的生產線?這個市場導向,這個可持續力給我們的方向就非常明確了,就是要零碳。
對于提升可持續力,實際上無非只有這兩條路徑:一是提升效率,提升碳的生產力,單位碳的排放,產出高,就有生產力。我們說在2050年實現零排放,現在中國人均碳的排放是超過歐盟的水平7.2噸二氧化碳,顯然要想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從目前能源結構,我們煤炭現在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低于60%,但是如果我們要想把煤炭像英國、德國他們在2038年是禁止,就是終止煤炭的使用,但是我們不可能,乃至2050年我們要想終止煤炭的使用幾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需要提升碳生產力。
另外,需要顛覆性的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稍偕茉春孟癯杀竞芨撸瑢嶋H上現在中國在光伏的潛力只有兩個美分,也就是一毛五分錢以內就可以生產一度電力,如果是這樣一種導向,我們今后發展的取向和增長的空間顯然應該是逐漸邁向低碳的。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
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