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對成本投入敏感度高,缺少相應的
碳核查、
碳足跡認證等轉型能力和預算,在低碳轉型中更需要補貼支持,并且補貼能帶來更高的邊際效益。
作為一項激勵企業低碳轉型、提升
碳管理能力的政府補貼政策,《成都市零碳券管理辦法(試行)》去年10月1日實施,目前已發放兩批次零碳券。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環資處處長趙森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第一批發出77張,第二批發出341張,涉及補貼金額超600萬元,預期企業需求還會增加。
零碳券以定額電子代金券的形式,作為邀請企業低碳轉型的“入場券”,分為能力建設、碳足跡認證、碳核算、
碳減排掛鉤貸四類,分別對企業和公共機構參加全國
碳市場能力建設相關的培訓、企業對其生產產品開展碳足跡認證、企業和公共機構盤查自身
碳排放現狀的服務費用,以及企業和公共機構取得金融機構
碳減排掛鉤貸款的利息進行補助,對應兌付金額分別為4千元、3萬元、2萬元、5萬元。“這些金額基本可覆蓋相應培訓、碳足跡認證和碳核算服務80%至90%的成本。”趙森說。
企業碳核算需求增加
零碳券政策面向在成都且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公共機構,要求生產經營正常,近三年內無違法違規記錄,企業環境信用未被評為“環保不良企業”,未被列入嚴重失信名單等。成都市發展改革委是零碳券管理部門,負責政策制定和統籌管理,建立管理
平臺,作為零碳券全流程服務的主要載體,為零碳券申報、審核等提供
平臺支撐,為企業、公共機構與服務機構建立溝通橋梁,實現一站式服務。同時,成都市發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機構承擔零碳券的兌現評估審核工作。
成都市在市級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年度規模內安排1000萬元,用于零碳券兌付,原則上每半年集中兌付1次。
2023年度第一批共發出77張零碳券,完成兌付61張,涉及54家企業和公共機構,并在成都市零碳券管理平臺公示。這些企業涉及環保、新材料、電纜、制藥、汽車零部件、食品、機械、玻璃、電器、半導體等行業。
趙森向記者介紹,前兩批企業申請兌付需求以碳核算零碳券居多,共175張,碳足跡認證零碳券79張,能力建設零碳券107張,碳減排掛鉤貸零碳券2張。
“企業申領零碳券最直接的動力來自下游客戶的要求,比如第一批公示企業中的大批電纜企業需要符合國家電網的要求。一些電纜產品涉及出口項目,供應鏈企業需滿足碳足跡認證的要求。
新能源產業鏈企業,如果出口歐盟,也要為碳足跡認證方面的貿易規則做準備。”趙森表示。此外,一些重點用能單位受到能效管理方面的限制,以及企業自身希望通過低碳轉型降低運營成本,均構成了申領零碳券的推動力。
還有一些農業領域企業,因碳足跡認證獲得了金融機構低成本貸款。例如,一家生產特色農產品的公司申請了成都零碳券,對農產品進行了碳足跡認證,因此獲得了銀行的低息貸款支持。四川聯合
環境交易所常務副總裁蔣潔萍表示:“碳足跡認證增強了農產品的品牌效應,提升了市場聲譽,并且企業在獲得碳足跡認證后,有金融機構主動聯系,給企業提供碳減排掛鉤貸款,滿足了企業的低成本融資需求。”
碳足跡認證賦能出海企業
成都有一批“新三樣”出口企業。例如,成都巴莫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鋰電池原材料的外向型企業,每天下線超200噸鋰電池原材料,銷往歐洲、東南亞等市場。該公司專門設立了可持續發展部門,以應對出口國氣候政策、法規要求,同時提升自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由于在碳足跡認證上做了大量工作,該公司新增了不少訂單。
四川天成明超電纜有限公司通過申領成都零碳券開展了產品碳足跡認證。公司的特高壓電纜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核電、軌道交通、國家電網、光電、風電、化工等領域。該公司董事長翟爭軍告訴記者,公司運營中的減碳推動力來自政策導向、品牌價值提升需求,以及供應鏈壓力。“例如在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的投標中,產品碳足跡認證均屬于加分項。同時,由于公司具有相應的碳足跡證書,一些客戶的海外項目也會選擇我們的產品,主要涉及東南亞、西亞、中東等地區的國家等。”
成都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
行情況及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表示,成都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外貿“新三樣”出口增長43.8%。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3年四川省“新三樣”出口增長46.7%。
蔣潔萍告訴記者,成都市商務局對出口型企業的碳足跡認證工作有100%補貼,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發放的零碳券則更多是為出海供應鏈上的國內企業提供補貼,幫助供應鏈減碳。
中央財經大學
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中財綠指(
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認為,相比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對成本投入敏感度高,缺少相應的碳核查、碳足跡認證等轉型能力和預算,在低碳轉型中更需要補貼支持,并且補貼能帶來更高的邊際效益。
“對產業減碳來說,如果供應鏈中小企業不能減排,下游企業也無法減排。零碳券政策可以幫助供應鏈綠起來。不過,相應的政策需要注重補貼到位。”施懿宸說。
趙森表示,成都市發展改革委將零碳券的申領、使用、兌付和效果等全流程情況納入工作評估,由第三方機構來開展。“去年印發的零碳券政策,會在2025年10月1日到期,屆時會根據評估情況調整改進。”趙森說。
碳數據為轉型金融提供支持
蔣潔萍表示,相比前幾年企業被推著減碳,這幾年更多企業主動尋求減碳,“企業意識到低碳轉型工作的積極作用,比如節能降碳、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生產效率、進行技術更新等。”
企業減碳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對現有生產工具進行改造,從技術、管理角度提升,達到節能降碳效果;二是能源替代,用
清潔能源替代傳統能源,比如煤改電、氣改電;三是通過工藝改進,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物資消耗;四是對生產尾端的邊角余料進行再生利用,發展循環經濟。
“但是對于如何提升生產績效、設定減碳目標,以及采取減碳舉措的實際效果,企業缺少結構化的數據支持,需要工具衡量并指導減碳工作。”蔣潔萍說,對于傳統工業企業來說,比如造紙、陶瓷、白酒行業,由于自身碳排放量較高,一些企業很難獲得現有綠色金融產品支持,而轉型需要設備改造、技術更新,存在資金壓力。同時,配套技術和人才也是企業低碳轉型中的短板,尤其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需更多政策和資金支持轉型。
翟爭軍表示,公司在低碳轉型中,政府助推節能技術和產品企業發展,將有效降低企業初始投資成本。另外,碳市場的交易機制和政府及公共機構的優先采購,也將激勵企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