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能源基金會和中國新聞社聯合舉辦了“能源中國——中國未來五年:為后疫情時代的高質量增長注入清潔低碳能源”國是
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委員會
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發表《關于中國能源結構轉型》的演講,著重講述了中國與世界的能源結構轉型、控煤、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東部能源發展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中國能源結構和世界能源結構轉型有差別。
世界能源結構在一個世紀以前也是以煤為主的階段,經過幾十年發展現在成了油氣為主的階段,油加上氣占到一次能源的50%以上,但是他們現在也在從這個階段走向下一個階段,也就是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
但是中國跟世界有所不同。第一個階段都是以煤為主的階段,但中國不可能進入以油氣為主的階段,稍微算一下就可以知道,中國的油加上氣,即使我們再努力,也不可能占到一次能源的50%以上,所以我們的第二個階段我把它叫做多元發展階段。第三個階段,跟世界一樣,就是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多元發展,也就是煤、油、氣、可再生能源、核能,多元發展協調互補,此消彼長,逐步轉型的階段。目標是向著
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實現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核心是低碳。
當前,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每年能耗總量增長約為2%,這樣一個增長完全可以由非化石能源加上天然氣來滿足。
第二,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控煤是戰略方針
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方針,控煤就是要控制煤的不潔凈、不高效。煤炭在中國有以下四個去向。
1,散燒煤。散燒煤既不潔凈又不高效,要以清潔取暖替代散燒煤。經過相關努力,散燒煤已經減少了一些,希望在“十四五”能提出基本完成以清潔取暖替代散燒煤。
2,工業用煤。這個問題涉及產業結構和技術進步。中國工業用煤確實占了比較大的一部分,比如說鋼鐵產業結構里面所占的位置,現在已處于飽和狀態,中國現在有能力生產10億噸鋼鐵,但是中國需要的鋼鐵也就是6億噸,噸鋼耗煤逐年下降,這里面有很大的技術進步空間,可以讓工業用煤進一步降低。
3,煤電。煤炭在先進國家主要用是發電,中國的煤炭消耗只有一半是用來發電的。煤電廠現在做高效、潔凈改造,這是有國家標準的。拿高效來說,供一個千瓦時的電需要耗多少煤炭呢?從1980年的400多克,進步到了現在的平均308克,而先進的煤電廠只要270克。如果全國煤電廠都達到這么高效的水平,煤電的耗煤就可以下降12%。另外,需要對現有部分煤電廠做靈活性改造,來助推可再生能源。
4,煤化工,從經濟性來看是不劃算的,且氣候安全問題也非常明顯。
上面四項技術進步將導致煤耗總量逐步減少,為
碳排放達峰打基礎。
第三,中國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首先來說它的必要性。第一是能源供給安全要素。大家現在把能源安全放在第一位,這完全可以理解。傳統一講能源安全,就說到油氣能不能進口、會不會有問題。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的能源安全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我國自己可以掌控的能源,如果能夠高比例發展可再生能源,能源安全、能源的韌性、能源的獨立性都會好轉。這當然有個過程,但是要越來越重視可再生能源對中國能源安全的作用。第二,發展可再生能源也是能源環境安全的要素。能源安全不光是供給安全,還有能源的環境安全,比如,中國的霧霾已經威脅到老百姓起碼的生活。所以能源環境安全要做好。第三,能源安全還有一個要素是能源的氣候安全觀。要保持氣候變化能夠得到有效應對,中國要做出積極貢獻,至少要兌現自己的承諾,這就必須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接下來講講可能性。首先要有豐富的資源才能發展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經常有人說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就是富煤、缺油、少氣,好像這就是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這樣的說法現在已經跟不上形勢了。因為可再生能源資源是中國能源資源稟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這一部分資源是從有太陽的時候起就有,所以這一部分叫稟賦。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是豐富的。目前已經開發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風、光、生物質、地熱等等,目前開發量不到技術可開發量的十分之一。其次技術可行性,已成現實,無需冗言。再者是經濟可行性,比如說太陽能和風能,現在成本迅速下降,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都已經被市場所認可。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上核,就是非化石能源,國家能源規劃已經明確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在我國一次能源占比15%。中國向全球承諾了203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到一次能源的20%,2050年要超過50%。如果努力一下,在2025年,“十四五”期間把現在的15%提高到18%到20%,2030年這個占比就會超過20%。這點對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說“十四五”能源的增量主體就是非化石能源,進一步發展就會走向存量替代。現在存量煤炭還有57%,要走向存量替代。高比例非化石能源會提供綠電、綠氫,提供低碳的供暖、供冷,使我們國家的能源更安全、更有韌性,并且以更經濟的方式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第四,中國東部能源發展的思路。
中國主要的能源負荷在中東部,所以中東部能源發展思路具有戰略意義,我國東西部能源格局需要優化。十九大提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能源也有不平衡問題。根據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要發展經濟、要增加就業、要提高能源的負荷和消納,相應東部就要發展能源,發展“身邊取”的能源并與“遠方來”的能源相結合。所謂“遠方來”,就是大家習慣的西電東送、北煤南運,這種方式可以轉變也必須轉變了。
數據表明,東部各省現在已經開發的太陽能、風能,只占到東部各省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不到10%,所以東部的能源完全可以先開發,不夠的部分加上“遠方來”,這樣相結合更好一些。現在要強調的是“身邊取”。東部的能源要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結合,要大力發展分布式太陽能、風能,包括海上、陸上的等,讓東部自己能夠供給自己的能源,高比例發展起來。東部不僅是能源的負荷者,也承擔生產能源的責任。
要樹立一個新的觀念:能源的負荷者,同時又是生產者,就是要成為能源的產消者。過去西部是能源生產者,東部是消費者,以后要把東部培養成為能源的產消者。
在一定的區域里頭,這些分布式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加上必要的儲能,加上大數據管理,成為VPP,就是一個虛擬電廠,是可以發電的,但它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電廠,是很多分布式發電的融合,這個概念在中國中東部大批推廣起來,十分有意義。論證表明:1KWh的電力,東部自發電的成本比西電東送的成本低。中國東部能源做到高比例自給,可以減緩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壓力。中東部大批“產消者”和“VPP”將創造中國電力系統的新形態。
中國能源空間格局的優化和能源結構的優化相耦合,共同推動中國能源轉型,往可再生能源、綠色、低碳方向前進,這有個過程,而“十四五”期間非常重要。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